齐白石文化事业推广部:姚经理15138948246
齐白石文化字画销售部:谷经理17621914697
邮箱:qibaishichuanren@163.com
网址:www.qibaishichuanr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场
齐白石篆刻赏析100例
时间:2025-08-28 18:36:29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老为儿曹作马牛”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该印章为白石白用印,印面大小 4.1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无边款,据考,约刻于1945年。时年齐白石85岁。白石老人靠自己的十指养家里二十几口人。尽管收入颇丰,但毕竟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销也大,还是让齐翁感到“压力山大”了。白石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连灯油都省了,用保存良久的发点心待客,虽然与身份不相称,但也怪不得白石老人。再者主人家也没喊你吃那点心,人家只是摆出来做个礼数的样子,客人拿人家当自家,也只能自认倒了。

此印用单刀冲刀刻成,间或施以复刀,如“曹字首横、“牛”字的中竖、“马”字的中竖,以及“为”字左边的长竖画,都透露出复刀的信息。“儿”字上部的左边短横向上迸裂,右边短横向下迸裂,迸裂方向相反,说明刻的过程中,180度转动过印石。打破布局上的平衡,造险而后化险是齐白石最擅长的手段。“马”字四横作向右下俯势,“老”字末笔作向右上仰势,一俯一仰,达到新的平衡。“儿”字上部、“为”字中部、“曹”字上部,相对匀称稳定。“马”“为”两字下部的竖画间距不均,富有动态。“牛”字大片留红,使全印让人眼前一亮,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此印,堪称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8ee0807c2da8a33b42287b015646b461_b41db840j00t2ej1100l7d000c300or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齐良琨”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翁在湘潭老家有一发妻陈春君,育有三儿二女。在北京,有一副室胡宝珠,育有四儿三女。两头家,共7个儿子,按年龄顺序分别是:齐良元、齐良芾、齐良琨、齐良迟、齐良曰、齐良年、齐良末。齐翁的长女叫菊如,生于1883年。时年齐翁 21岁。长子良元,生于1889年,这一年,齐白石拜师胡沁园。最小的儿子良末,为胡宝珠所生,时为 1938 年,齐翁78岁。次子、六子,英年早天。5个儿子,除了长子外,其余皆善丹青,尤以良琨画艺最为精湛。三子良琨(1902-1955),一名“子如”,为陈春君所生,受父亲的艺术熏陶,后来还拜入陈半丁门下学画。20世纪50年代,齐良琨创作了上百幅草虫图,部分有白石老人补画的花卉,父子合作,浑然天成,可谓天下无双。

此印印面大小为 1.7 厘米 x1.7 厘米,寿山石印材。“齐”字三条竖线并不插到底边,不至于过长让人觉得左右失衡,而且增加了右下方的留红强化了全印的朱白对比关系。中间一竖稍短,是一变化。“良”字的头部略向右偏,靠着“齐”字,使结构更为严密。均为单刀直冲,但刻得比较谨慎,所以,迸裂的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控制,也使得印章显得既生动,又浑厚质朴。(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19eed8723551e69bb6543ed1b2027919_e718d315j00t2eiti00i4d000ce00o6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痴思长绳系日”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3.5 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按照印文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若能有系日长绳,时间就能流逝得慢一些,甚至是倒流。一般也会理解为珍惜时光,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励志勤奋。然而,一个“痴”字,很特别,对什么事痴?对什么人痴?此印首见于齐翁的《贝叶草虫》,此画款署“八十四岁”,据此推断,此印很可能就是刻于1944年。1944年初,齐翁继室胡宝珠病逝。齐翁刻这印,会不会是对“宝珠”的“痴”呢?胡宝珠去世后的第三年,齐白石在胡宝珠画的《佛手双鼠图》上补款:“此幅乃予继室宝珠所画,惜志不坚未成而弃,且不永年,殊可感也。”压角一章,就是这枚“痴思长绳系日”。此印印文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齐翁幻想让时光逆转,回到从前,表达了对与胡宝珠一起生活的那些幸福时光的眷恋与怀念。此印为一枚情印。印钮为雌雄双狮,想必也不是巧合。

齐白石是驾驭印面空间的绝顶高手。如果让“日”字占均分的空间,会导致字形瘦长松垮。于是齐翁将“日”字以及“长”字所占空间稍加压缩顿时使印面字形张弛有度、自然得体。“思”字的部重心靠左,让右边的留红增加,“心”部小与“绳”字的斜画,以及其他几处短斜笔,非常和谐。多字印的痛快劲会收敛许多,这很难避免。(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a682b56144cad81cf2d3c7d0f01cf598_01cd3678j00t2eiau00jwd000cd00oy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余年离乱”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离乱给齐白石带来的是漂泊他乡、愁离思归。军阀混战、北伐战争都波及他的家乡,打破了他宁静的生活,也改变了他远游之后,在茹家冲竹引山泉、构筑田园的计划与梦想。1919年初春,齐翁不得不“乃窜京华”。家山遥远,齐白石只能把对父母妻儿的牵挂之情写在诗里,刻在印上,画在图中。“草养当时劫网逃,乱离身世道方高,八年吾亦思归苦乌鸟私情本坞巢。”(1924年《题大涤子画像》)最后定居的跨车胡同住宅,“东面临街,我住在里面北屋,廊子前面,置有铁制的栅栏,晚上拉开,加上了锁,比较的严密得多了”。(《齐白石自述》)略有了安全感。1936年,74岁的白石老人,觉得自已余生不能返回湖南湘潭了,决定在香山公墓预备个生圹,还请同乡汪颂年题了“处士齐白石之墓碑记。“余年离乱”印,大致刻于这个时期。

5厘米见方的大印,加上石性清脆的青田石,恣肆纵横,一任天然,体现了齐翁篆刻成熟风格“乱”字的右侧采用一斜画,沉雄且劲道十足。分割出来的红色与“年”字下部的红色连成一片,强化了这个虚的空间。“离”字,以及“余”字的“食”部上面全部冲出印边。笔画直接起于印边之外,不是做残破边,这是齐翁之法。全印粗细线条的对比强烈增强了印章的感染力。(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a14990597deed2cd542ac13afc8e968_9e6244e3j00t2ehsp00k3d000cd00o9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杜门”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2.3厘米 x2.3厘米,印材为寿山石。此印无边款。1937年,日军炮击宛平城随后北平沦陷。齐白石困居北平,“杜门”不出。如同梅兰芳以蓄须、注射伤寒病毒让自己高烧不退等方式,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为了减少麻烦,齐翁在大门贴出:“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他在《自述》中这样说道:“这从来没曾遭遇过的事情,一旦身临其境,使我胆战心惊,坐立不宁。怕的是:沦陷之后,不知要经受怎样的折磨,国土也不知哪天才能光复,那时所受的刺激,简直是无法形容。我下定决心,从此闭门家居,不与外界接触。”

印文两字作左右排列。“门”字稍低,顶上留红。“杜”字略高,底下留空。“杜”字的“土’部两横靠下,让右上方产生较大的留红,与“门”字内的大片红色相统一。“门”字的并笔,“门’字与“杜”字相邻的并笔,造成了两处白色。这白色让整印的红色得到强化。“门”字左竖与印边的残破缺口,打破了竖线与边线的平行,拓展了印文的空间。全用单刀冲刀法刻成,由于印材的特性,线条崩裂程度稍小,因此,线质透着一股雄强浑朴气息。(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1c71b640d023f8b2a700fb46fa014a8_42f2a101j00t2ehkx00ead000ce00o6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饿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尺寸为 3.2 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此印大概刻于1943年。自卢沟桥事变以来的6年时间里,齐白石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苦难日子。他在《自述》中说道:“从癸未年起,我在大门上,贴了四个大字:'停止卖画’。从此以后,无论是南纸店经手,或朋友介绍,一概谢绝不画。家乡方面的老朋友,知道我停止卖画,关心我的生活,来信问我近况。我回答他们一首诗,有句云:'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我是宁可挨冻挨饿,决不甘心去取媚那般人的。”1944年,齐翁在胡佩衡的山水册上题诗:“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困居沦陷的北平城,齐翁保持着朴素的民族大义。

印中“饿”字“食”部左下微微侵入“叟”部地盘,“叟”字顺势退让了少许,这样,它们之间既打破了均匀平衡,又相倚相承形成新的整体,互不可分,谁离开谁,都显得别扭。“食”部头顶的三角形,加上印章底边大块留红,尤其是“叟”左下方的留红,造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印的四个角,用披削、敲击的手段做了处理,生动且自然。(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4d0934b110372d4925a6efdde181830_0d4d9498j00t2cw7k00fpd000cc00oz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叹清平在中年过了”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3.3厘米 x3.3厘米,印材为寿山石。“叹清平在中年过了”,意思就是说,中年的时候,过的是清平日子,不富有,但还算太平可是,眼下怕是连清平的日子也不能有了。一个“了”字,道出了时下过的是离乱的苦难生活。1916年,湖南成为袁世凯统领的直、奉北军与黔、桂为主的反袁护国军争夺的主战场,“不料连年兵乱,常有军队过境,南北交哄,互相混战,附近土匪,乘机蜂起,官逼税捐,匪逼钱谷,稍有违拒,巨祸立至,弄得食不安枕,没有一天不是提心吊胆的苟全性命。”(《齐白石自述》)清平的日子,从 1902年第一次远游西安,到1917年避乱北京,大约15年时间,其时齐翁40岁到55岁。

印文八个字分三列二三三布局。“平”“在”“中’三字相互穿插镶嵌,结构坚固紧密。“过”字的走之旁,也穿入“年”字的左下部,打破了“年”字下部的留红的对称关系,显得更为活泼。“了’字与“中”字的留红连成了一片,突出了视觉冲击力。“了”字的斜画,与“叹”字的斜画,对角互望,也是一种顾盼与趣味。只是“清”字三点水的弧形如孤鸿只影,略微落魄孤独。(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9d0d57e020607dc3dc96ffcc8630e096_0a1bdbfdj00t2cw4300gid000cn00ot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前世打钟僧”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3.3 厘米 x3.2 厘米,印材为辽石。齐白石是与佛有些缘分的。在湖南,结“龙山诗社”社址在五龙山大杰寺。1917年到北京,住过法源寺。1919年,定居北京,最早还是住在法源寺。法源寺住持释道阶成了齐翁好友,僧人释瑞光后来成了齐翁弟子。随后,搬到龙泉寺附近。再后,住过宣武门内的石镫庵、西城象坊桥观音寺。数次搬家,都没有离开寺庙,成天处于晨钟暮鼓,被僧侣、信众、梵音环绕着,自然产生向佛之心。齐翁有诗道:“心出家时痴且顽,胭脂铺地作蒲团。即空即色终身误,一笑天花着阿难。齐翁此生一直都有尘世间未了之事,所以只能做一个“心出家僧”(齐翁画作落款自称)。刻过此枚“前世打钟僧”,聊作对佛之向往。

前”与“钟”对应,“打”与“世”对应。“打”字“丁”部强化了钉头象形,其下部大面积的留红,且与“前”字下部的留红几乎连成一片。“僧”“世’字的底部留红与之呼应。“丁”头的三角形,与“钟字左上角的三角形,若即若离。“僧”字还将左侧的笔画作成并笔,强化虚实对比。辽石石性不像青田爽脆,尽管齐翁施以势大力沉的单冲刀,如“世”字的长横,迸裂得也算是温文尔雅。“前”字下部三条横线冲顶到竖线,留下刀痕,这用刀习惯常见于黄牧甫印作。(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e365b74e9fd587aaf5276a72e498929c_21eecc08j00t2cvz200esd000br00o8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吾幼挂书牛角”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2.8厘米 x2.8厘米,印材为青田石。辍学之后的齐纯芝,放牛、拾粪、砍柴,不得不帮着家里干活。他祖母买了一个小铜铃,用红头绳系在他的脖子上。他母亲弄来一个小铜牌,刻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和铜铃系在一起,说是辟邪,山上的豺狼虎豹,妖魔鬼怪,都不能近身了。家乡兵乱,铜铃与铜牌都丢失了,齐白石后来请铜匠照样式,各做了一个,系在裤带上,作为纪念。齐翁还刻过“佩铃人”印。上山放牛的时候,阿芝常常把书挂在牛犄角上,砍柴拾粪之后,取书细读。老年齐白石《忆儿时事》说:“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铃。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依醒。”

印文六个字,排成三列。“角”字重心上提,下部留空,疏密关系立显。“幼”字右侧嵌入印边,“角”字左侧敲边,让“角”字的左侧竖画代边。这手段也为齐翁常用。“挂”字的提手旁将第二个 U形隶化成一横,形成类似牛形,与左边的“牛”形,一大一小,顿生趣味。“书”字的两条粗竖线,给人没有刻完的感觉,应该补补刀。“书字框框里头的横画,残断了,估计也是齐翁大意所致感觉是不断更好。(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6648ddb8d9863c17fe3c64599ad3dae_3d93c806j00t2cvtk00gmd000a800nq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中立不倚”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是齐白石翁为徐悲鸿所刻的一枚闲章。常见的对角呼应,一种是所刻文字按正常排列下去,形成对角呼应。这属天造地设。另一种是文字作逆时针顺序回文排列,也可以形成对角呼应。但,这是俗手,理由有二:一、徒增识读文字混乱,甚至产生误读;二、取巧避难,手段不高。此外,还有一种就是原本并没有对角呼应的要素,而是通过篆法的变化,使它产生对角呼应。这是高超的手段。齐翁刻“中立不倚”,就采用了这种高超的手段。

“中”“立”“不”三字笔画都很简单,依照一般篆法,左右对称,排列布局非常难。齐翁繁化了“中”和“倚”字字形。首先,将“中”字加了四短横。《说文》:“中,内也。”指方位在中央。划一个范围,立一个旗杆,杆子上头也可以系有飘带,也可以上下都有飘带。一般飘带朝同一个方向飘,也偶有朝相反方向飘。齐翁采用了杆子上下名两条飘带朝右侧方向飘扬的形态。中竖稍稍偏左打破对称的同时,增加了四条飘带的长度与分量。其次,与“中”呼应的对角的“倚”字,则是改造了“奇”部,拉长“大”部两边的竖画,陡然使字形密集起来。“不”字头顶与“立”字底下的留红也是呼应高招(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025_0910_35b17552j00t2cvpn0010d0004v005c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延闿之印”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印面大小为 2.55 厘米 x2.57 厘米,印材为寿山石。齐白石为谭延闿所制印章。《齐白石自述》有两段与谭刻印的记载:一是,1899年,通过黎铁安介绍,到湘潭县城给著名乡绅谭延闿、谭恩闿、谭泽闿三兄弟刻收藏印记。“我一共给他们刻了十多方印章。自己看着,倒是过得去。”有一个丁拔贡(名可钧),自称是个金石家,贬损齐翁印章。谭氏兄弟听了丁拔贡的话,把齐翁所刻,悉数磨掉,另请这位丁拔贡去刻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想我和丁可钧,都是模仿丁龙泓、黄小松两家的,难道说,他刻得对,我就不对了么?究竟谁对谁不对懂得此道的人自有公论,我又何必跟他计较,也就付之一笑而已。”二是,1910年,谭氏兄弟“懂得些刻印的门径,知道丁拔贡的话并不可靠,因此,把从前要刻的收藏印记,又请我去补刻了”。这枚印章包含的“磨齐丁刻,复以磨丁齐刻”的故事,更加让人唏嘘和感叹:印主够任性。

这枚印章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有两段边款,一段是:“祖盒年叔法家正谬。辛丑五月。小钝丁可钧。”辛丑,即 1901年。另一段是:“丁巳三月。白石老人齐璜重刻。”丁巳,即 1917年。此时的齐白石篆刻尚停留在取法赵之谦阶段。以汉印法,参以赵之谦手段,暗合黄牧甫,就是这枚印呈现出来的信息。(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fb37082ebc31780f56c3186ed524f982_29bed142j00t1xt02000md0006a00a0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胡南湖””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1.7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北之初的齐白石,居无定所,时借居友人家。胡漂”南湖的家是齐白石落脚的地方之一。胡南湖(1884-1951),字新三,名鄂公,湖北江陵人。1915年3月:胡南湖湖以总统府咨议身份随四川督军陈审进入四川任督军署一等秘书。袁世凯称帝后,他在四川开展了倒袁活动。1917年11月,调任广东潮遁道尹。后赴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在桂林脱党。于上海解放前夕去了台湾。1951年在台北逝世。1919年齐白石日记中首次出现“胡南湖”的名字:“胡南湖人最慕余,一见如故,请余游城南游艺园,真人海也。随后,胡南湖极力向北京画界推荐齐白石,这成为齐白石立足北京的重要依傍外力。此印刻于 1924年。

从丁敬、黄易、赵之谦印风突围而出,齐翁开始找寻篆刻个性。“湖”字用的是齐家篆法。印章的天地两头都留红,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胡”字和“湖’字的“胡”部,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篆法字形,只在线条的粗细上做了一点变化,不为变而变,显得落落大方。用刀,也不像后来基本使用单冲刀或是单向重复冲刀,而是双冲刀为基调,辅以少数单冲刀。印的四角都敲削成圆形,这是拟汉印手法,但四角的外形欠变化,稍显机械。(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178ed654a4617e2e89cc3e9b1ff8bb66_be3db1cbj00t1xt3r001fd000bb00hi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陈朽”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此枚印章印面大小为 1.6 厘米见方。齐白石在《自述》中记述:1917年,齐翁避乡乱赴京,栖身法源寺,在琉璃厂南纸铺挂单卖画和卖印,陈师曾见到齐的印章,寻访到法源寺与齐晤谈,即成莫逆。陈师曾(1876-1923),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朽、槐堂,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 )人。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其弟陈寅恪为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师曾比齐白石小12岁,但出身名门,在艺术方面,早年还得过吴昌硕的指点,见识明显高于白石。1919年齐白石定居北京之后与陈师曾的交往很频繁。艺术上,齐、陈两人相互影响尤其是陈师曾激励白石衰年变法,最后成就了一代大师。此印结字布局与陈师曾篆刻风格相似,总有一点介于黄牧甫与吴昌硕之间的味道。用刀的挺拔干净,如黄牧甫;结体雄浑、厚底边,类吴昌硕。布局上,颇具匠心。“陈”字左耳旁的竖画不作垂直状,而是斜向“朽”字,与“朽”字形成一个夹角,使本来容易平行的两条竖线打破了平行。“朽”字的最后一笔直接折向左部下方,形成一个穿插,从而把字的左右结构变成了半包围结构。“陈”字“土”部的大红圆点,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此印算不得齐翁成熟印风的代表作,但不失为衰年变法过程中的一件重要代表性作品。(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9209677a7d1c612452724c5f53ddfe4_6880fe8aj00t206uz0014d0006700ch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陈师曾所藏金石拓本”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此印印面大小为 3.2厘米见方,边款称:“师翁之作,自磨去,委余重刻,窃恐不如也。师翁一笑。弟璜,时丁巳七。”丁巳,即 1917年。这年的5月,齐白石初到北京,与陈师曾晤谈于法源寺。7月,师翁竟磨去自己的作品,请齐翁重刻,足见两人友谊进展神速。到 1922年,齐白石爆“红”又源于陈师曾。陈把齐的作品带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并销售一空,且卖价特别丰厚“每幅就卖了一百圆银币,山水画更贵,二尺长的纸,卖到二百五十圆银币。”“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齐白石自述》)知已即恩人,溢于言表。在齐白石日记中也曾记:《借山图》册页“陈师曾借观,失少十图”。这背后不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整印显得浑朴,是因为字形雄浑、线条也不作纤细状。“师”“曾”“藏”“金”这四个字,相互之间穿插、粘连在一起,字与字的界限被打破,共同构成整体。印文与四条印边的交接与借边,处理得很巧妙、自然。上端,“所”字下移,使得“石”“陈”字的借边,交代得非常清楚。“曾”字与底边之间施加了浅浅的一刀,使“金”字的借边轮廓不至含糊。(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5c499196153d9876c899ae5a50b361b8_d18d706fj00t206xz0012d0005y0092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杨度”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杨度(1875-1931),字子,号虎公,湖南湘潭人。杨度早年师事王闿运,19岁中举人,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参与策划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思想转向民主共和。1929 年经过周恩来批准,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是同乡,又同为湖湘文坛者宿王闿运入门弟子,齐白石与杨度分外熟稔,为杨度刻过不少印章。杨度胸怀家国天下,道路曲折,终生为救国救民奔走。而齐翁 1903年婉拒夏午诒保举其当内廷供奉、为其捐彖泾丞,终生热衷艺事,对政治生活采取了退避“谁寇谁王谁管得,庶民无难即君自保的人生策略,恩”(齐翁诗句)。此印有边款:“丁巳五月二十二日为皙子先生制。时同客天津。弟齐璜。”由此可知,此印刻于 1917年。其时,齐白石避乱到北京,居郭葆生家。恰逢袁世凯复辟,又随郭葆生一同到天津租界避难。遇杨度,故有此印。此印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印印面大小为 4.86 厘米 x4.8 厘米。刻大印,难;刻少字大印,更难。刻小印,难在宽博大气,因为要在小空间展示大格局。刻大印,则难在精细严密。将近5厘米见方的大印,只刻两个字,难度可想而知。“杨”字下部七条竖线,紧紧排在一起,有序且严密。“度”字紧上宽下,使疏密关系得以生成。“度”字末笔单刀痕迹丝毫不予复刀抹去,也生成了气势。(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536b2ec91e07e5471db1238196a021c7_2ae0be63j00t2070l0024d0005x009w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紫丁香馆”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1.5 厘米 x1.6 厘米,印材为寿山石。紫丁香馆,为胡南湖侍奉其母亲的居所。1938年,齐白石曾画《紫丁香馆图》,题款道:“紫丁香馆在旧京慈惠院中,满植紫丁香树,因其名。乃南湖弟尝奉养尊太夫人于此处。此十年前事也自太夫人下世后,南湖即徙家南下堰塞海上,而紫丁香馆早属他人。王谢旧日居,令人慨叹。因拟为图,并报南湖先后之请也。”初到北京的齐白石与胡交往甚密。在1919年7月的日记中,齐白石写道:“胡南湖见余画扁豆一幅,喜极,正色曰:'君能赠我当报公以婢。’余即赠之,并作诗以纪其事。”诗中有句:“采撷不思红豆子,加餐尝坐紫丁香。”想必胡南湖把胡母的义女胡宝珠赠与齐翁为副室,就是坐在紫丁香馆敲定的呢。

这枚印章应该属于从学赵之谦转向齐翁典型印风形成期的作品。“紫”字多占一些位置,字压扁了许多,但“丁”头用了一个粗线。与这个“丁’头呼应的是“香”字头部的并笔和“馆”字左上作了一个三角形。“馆”字左右部的稍微分离,造成了一线留红,加上“丁”下的大片留红,全印显得活泼、灵动。用刀上,单双刀并施,线条浑厚感强。(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857f05a0c09cd51a7ea65678165eba45_ae95a317j00t23gq00087d0008c00nt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梅花手段 造化神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3.6 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梅,玉洁冰清,素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北宋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宋陆游则吟出:“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也酷爱画梅,画上常钤“梅花手段”闲章,聊表心志。“梅花手段造化神功”这枚印章是陆质雅请齐翁所制。陆质雅一生爱梅,曾请白石翁刻过很多与梅花相关的印章,如:“梅花伴我五十年”“白雪红梅”“梅开日利”“一夜吹香过石桥”’“梅红人寿”“几枝梅等等。

八字印文分成三列,二三三排布。“梅”字用了异体字“某”,笔画简省了不少,增添了留红。“花”“手”“功”三字的留红也比较多。疏密关系随字形而生。“梅”“花”“造”“功”四字的斜画相互照应,达成统一。“段”“造”“神”“功”上下临近的字之间都有穿插、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构紧密。“梅”字中竖重复冲了一刀,线形变得厚重无比,为全印增彩。(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0975196c0f1dfd6a27867bd3ad80240d_46c2e326j00t23guh0017d00056008v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长安陆氏砚海堂三代所藏金石文字记”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刊于 1922年,印材为青田石。8厘米见方的印面,绝对算得上是大印了。如此大印,适用范围自然小了很多,故不多见。印面大,如果印文字数少,笔画线条自然会粗很多,最好使用大刻刀,借助臂力去创作。印文文字多,则用小刻刀也不影响创作的完成。这枚印印文有16 个字之多,镌刻的工具无需更变。多字印,我们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是西周时期的“陈口立事岁安邑口此后历代均有多字印存世。到现当代,更釜0有将整首《沁园春》词、《心经》等,作为印文刻于一个印面上,极尽布局之能事,但终究陷于工,乏于艺了。

此印印文 16个字,分4列,每列4字,整整齐齐。这是齐白石篆刻的“别传”。齐翁这类印式应该是源于对赵之谦、黄牧甫篆刻的借鉴。布局匀称,变化全在字内。“长”“氏”“三”“所”“石’等字都是通过聚拢横画而形成疏空。“石”的撇画,加上“砚”字的“石”的撇和“见”部末笔,以及“海”字用的弧线,它们先后呼应协调。“陆字左部的三个三角形,与“金”“文”“记”字内的三角形糅合在一个画面上,调子和谐统一全印以较宽一点的边框收拢,使文字不至于零散。(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9dcdddd27b2e8cfc3da87843dbcc13c_da04dff5j00t23gye002id00053006z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与米氏襄阳同癖于斯”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4.9 厘米见方,青田石为印材。边款曰:“质雅兄三代金石富藏,有石癖之号,与米南宫啫然异于一拜之别也。白石为刊此九字,望正。时正丁丑四月。”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还有“米颠”之号。善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兼擅丹青,独创“米家云山”爱砚嗜石,民间广为流传米芾拜石的传说。举一例,宋人费衮《梁溪漫志》中记载:“米元章须,闻有怪石在河,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后人总喜欢以“与某某同好同癖”为文,刻枚闲章,也算是蹭蹭前贤的光,沾沾前贤的灵气了。

印文九字作三列均匀布局。字与字之间无穿插挪让。“与”字大体对称均匀,左略大于右,上部中间的一斜画,打破了对称,但保持着平衡。“米”字四点,上面两点向心取斜势,下面两点取垂势,使字形显得更加宽博厚重。加重了“阳”“同”“癖”字的局部线条,增添亮点,强化了朱白对比。“斯”字的“其’部两长竖干脆利索,此为齐翁特色。“斤”部由于残破变作了“月”。齐翁决非故意,而是有些不小心。(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a2a3e2690385422b92bfd6b7781eba8_790e1685j00t2645b0052d0008800dr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苦吟一似寒蛩号”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3.6厘米 x3.5厘米,印材为寿山石。齐白石不但是一位画家、篆刻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齐白石在 27 岁时从陈少蕃习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一开始作诗,就写出“不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栗有余甘”句子,让人赞叹不已。1899年:齐白石拜王湘绮为师。虽然得到王湘绮的指点不多而且以齐白石的性情与身世,也学不会王湘绮“那套假古董”(胡适语),但是齐白石终身敬礼王湘绮,并通过王门,扩大了交游的广度与高度。古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句)。齐有“苦吟一似寒蛩号”。

印文七字作三行排列。“一”“似”两字合占空间比“苦”字稍长,错开位置正好由“吟”字插入。而“吟”字“口”部上提,其下留红,形成疏密关系。“吟”字的底下一横向左直穿“寒”字空间。“苦”“吟”“蛩”“号”等字的内部也采取了穿插。加上全印相邻的字与字之间都有粘连,造成极为严密的整体结构。“苦”字的头部、“蛩”字的顶端破边、“寒”与“号”的并笔,这三个“白点’遥相呼应,还有几条斜线的相互呼应,增添了全印的和谐。印中的短线,刻得爽利轻快。(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1e2129a86f9f473d8d1bc48ac022530e_cb667d13j00t264gv001bd0006l00ad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沙园”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为余舒所刻。余舒(1878-1939),字苍一,号沙园,原籍浙江,后定居成都。幼从俞荫甫学,精小学训诂、先秦诸子之学。游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后主要致力于教育。善书法和碑帖考证。1936 年齐白石应王瓒绪邀请,携宝珠、良止、良年游巴蜀。在成都,住治园。见王瓒绪、方鹤叟、余沙园、金松岑、陈石遗等等。这枚印章即刻于此时。边款曰:“苍一道兄属。丙子,白石。”收入齐翁自选《白石印草》,但印拓因为齐翁印泥漫漶得厉害,点画变得浑厚,而新拓则线条爽劲。也可见印泥,以及钤印的手法,在篆刻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印无疑是齐白石代表作之一。“沙”字头上接印边。“园”字带框,处理起来并不容易,上提使左上角与边框连接,改变了框的外形。“沙”字长长的一撇,掠过“园”字地盘,斜插入印框,打破了“园’字下方过于稳定的空白处。加上三点水与园字有所粘连,使得两字结构严密且生动、有趣。用刀方面,单刀直冲,向线背线运刀兼用,线条生辣劲猛。因为使用过程中的残破,让印章右边框更虚了,既没有过分损伤字形,又使印文更加舒畅,效果可谓“鬼斧神工”(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4c7bd506a4fd8a4df7d4769d6b02a43_55c2ec66j00t28ynx0024d0007b00br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王瓒绪印”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王瓒绪(1885-1960),字治易,号治居士。四川西充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3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集团军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1939年12月,出川抗日。1949年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王瓒绪印”边王瓒绪好收藏,喜书法,善作绝律。款道:“吾刊此二石(另一枚为“治园”,材料和尺寸同此),一日只刊一画,休息二三日能再把刀,非不受促迫,实石固,难为也。”这枚印刻于1931年。同年为王瓒绪刻的“家在圭峰故里”印,边款称:“治园将军万里索刻印于余,知已之恩以老眼之技不足为报,将军必曰:齐璜何客气也。余曰:世人皆骂,君独称之;世人欲杀,君能怜之,一技岂能酬答耶?王瓒绪一掷千金,订购齐白石画作和印章,并赠婢女。齐、王关系破裂,以致齐将日记中涉及王瓒绪名字的消息尽数涂黑,那是后话。

王”字笔画简单,占地稍少。因为“王”字中间一横自然靠上,使留红一大片。“瓒”与“绪”紧上松下,让字的下部都有些许留红,与“王”字的留红相呼应。两个同形的“糸”部,落落大方。由于印石虽为青田石品种,但过于坚硬,运刀显得艰涩,且印面为 7.5厘米见方,基本上是以复刀完成。多了几分雄浑,少了些劲挺爽利。“印”字末笔的个性在告诉人们:“这是齐璜刻的。(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40e702dfa9f424e9ae68f5e13c77430_1b7938b8j00t28yr7002xd0006i00a6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江南布衣”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徐悲鸿(1895-1953),别署江南布衣,江苏宜兴人。1919年到1927年间,徐悲鸿在法国、德国、瑞土、意大利等国游学,师从法国著名画家达仰。1928年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29年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图》等等。1949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写《中国画改良论》,主张改良“传统中国画”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徐悲鸿对中国画的革新思想与产翁胆敢独造的实践碰撞在一起,擦出了火花。“江南布衣’这枚印,也是徐悲鸿书画常用印。

“江”字字形简单,一般情况下,自然产生疏空。齐翁没有用这个俗手,而是把“江”字适当压扁,“南’字适度伸长,把头部“十”字放置到“江”字的地盘反倒让笔画比“江”字复杂的“南”字的下部留空,这是出人意料的“奇招”。“江”与“南”,“布’与“衣”都相互咬合,浑然一体,印文四周笔画几乎都与印框交接,增添了整体的厚度。“衣”字的三条弧线像在跳舞,婀娜动感,于雄强的印面上,生出别样风姿。此印印风与徐悲鸿的书风画风可谓绝配。(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1c426a0e584b181fa163760e540b50f2_b020fc50j00t28ytz0017d0005j007j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吞吐大荒”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翁为徐悲鸿所刻,为徐悲鸿书画常用印。《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为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吞吐大荒,是一种处境,也是一种气概。徐悲鸿齐白石,以各自的胆识,开创中国现代艺术的新世界。徐悲鸿曾撰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悬于画室“危巢”。齐白石则借点评秦汉印说出:“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徐悲鸿与齐白石之间年龄相差了31岁,但因为对艺术思想境界的认同,让他们保持了长达 25 年的真挚友谊。 汉代《祀三公山碑》“以隶艺作篆”(梁启超语),别具一格。齐翁篆书多取此碑意,而其印章的篆字亦深受该碑影响。此印,即为典型之“荒”三字都简化了笔画,带“荒”字的下部取自于《祀有很强的隶书意味。三公山碑》的“流”。“吐”字的“口”部上提,使其下部留红,也疏导了底下拥堵。在刀法上,以单冲刀刻就,控制了迸裂程度,刻出的线条显得充满了韧劲,同时也不乏爽快的感觉。(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512f90bc6e3c7f47ef92c2ba4f82cd0_640c4d97j00t28yye000td000520072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徐悲鸿””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齐白石在北京知音不多,1927年,林风眼请齐翁到国立北平艺专教书,就受到艺专一些教员的抵制,认为齐是不人流的野路子,甚至说如果齐白石从前门进校,他们就从后门出去1928年,北平艺专改制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后,三请齐白石继续受聘中国画教授。1932 年,徐悲鸿编印刊行《齐白石画集》,主要收录被当时画坛鄙视的齐翁山水画。齐翁以画答谢:并作《答徐悲鸿并题画寄江南》诗:“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人能。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1953年,徐悲鸿病逝。1956 年初秋,齐翁才获知悲鸿去世的消息拖着衰老身躯到悲鸿故居,默默地站了许久。齐翁“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齐翁致悲曾叹:鸿信)。

“徐悲鸿”三字,不容易布局,尤其是“鸿”字当属难点中的难点。齐翁用了两处小并笔,化解了难点。另外,将“鸿”字的右下方向左收敛,与“徐字的竖画上提,共同造就一片三角形的留红,这是此印最精彩处。“徐”字双人旁通过并笔,变得简洁,“余”部的头微微下压,形成头顶上的留红。“徐字单列一行,用加粗中间一竖画的方法,增添它的分量,均为妙手。(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025_0908_c33e907dj00t28z1d001fd0005r007o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三余”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2.9 厘米 x2.9 厘米,印材为寿山石。此印边款曰:“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癸酉秋九月,刊于故都。”白石先生在诗、书、画、印,以及长寿方面都有极深造诣,视之为余事,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说是“余事”,但大凡有成就者,一定是以专业的态度、用专业的方法倾力做着专业的事情。癸西年,即1933年,这一年齐白石 71岁,印艺已在成熟期内。

布局上,把“三”字往上抬高,让出了一片天地,可谓疏可跑马。“余”字的上下,各有一小块空白,与右边的大空白协调。“余”字的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富有装饰性。印章左下角的斜画恰好与三角形的斜画形成呼应。“三”字中间一横缩短,“余字右边稍稍嵌入,结构顿时生动定固,交接处的细“二”字横画的间距与粗节处理得非常精准到位。细都有恰当的变化,避免了呆板和无趣。短横,多以纵向排列的短切刀法刻成。长的竖线和斜线,多采用刀背靠线,刀锋向线外下刀,线条显得韧劲。“三字的三根长横,依然用向线下刀刻出,但迸裂程度小,这与寿山石石质有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99c7a3dcd85b96cdf5b8866ec20c9e3d_88e5fbaej00t2748t00hfd000cd00ob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的“我负人人当负我”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3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齐翁三百石印斋”中有“我负人人当负我”和“宁肯人负我”两印。“宁肯人负我”,表现齐翁的善良质朴、克已求全的一面。而“我负人人当负我”体现了齐翁直率的性格和公平处世的态度。他的题画名句“人骂我我也骂人”,也是这个性格的招牌式表现。因为齐翁低调内敛,所以,更多的情绪会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宣泄。此外,齐翁还多疑,容易记仇。如,他1936年游蜀之行,与四川军阀工瓒绪发生的不快,回到家里把日记中涉及到王的字号直接涂黑。当然,以齐翁为人,他不会先负他人。这就是齐白石。

用刀刻自己风格的篆书,是成熟印人的标志之此印,就是齐翁篆刻成熟期的作品之一。字形上紧下松,立即产生了虚实的效果。字形下部的留红,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两个“我”字和两个“负’字,只作小变化,显得特别自信与大气。几笔粗线让强弱、虚实更为突出。对于绝对对称的字形,齐翁往往会打破其对称。“当”字从上到下,所有对称的都不对称了,最后依赖右侧力压干钧的粗粗的竖画,整体稳稳当当。险绝与平正的交融,这样的游戏,齐翁玩得炉火纯青。(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4206ac2415d1bc40125f635c1834a569_e7d895c0j00t274bv00p6d000eh00ny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齐白石藏”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2.5 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齐白石的鉴藏印很少,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中,共有十二方:《白石曾见》《老苹曾见》《白石老年赏鉴》《乃翁过目》《苹翁得见有因缘》《白石曾观》《齐璜观》《齐璜暮年又见》《萍翁读》《白石看》《白石见》《齐白石藏》。有一半都是两面印或多面印,说明齐翁不够重视这类鉴藏印,这与他基本上不收藏古人字画也是相配的。《齐白石藏》是十二方齐翁自用鉴藏印中唯一带“藏”字的,其边款道:“予见古名人字画,绝无真者,故'三百石印’之内无'收藏’二字。今因得黄瘿瓢《采花图》佩极,始刊此石。”当时北京有许多大收藏鉴赏家,他们同时也善书画,如颜世清、金城、张伯驹等等但齐翁与他们几乎没有交往,齐翁从艺,意不在此。

“白”字的斜画,齐翁喜欢搭在字内的框框上,而在这里,却是伸人“藏”字右侧腋下,显得有些调皮。藏”字的草头放到“石”字的地盘,不知不觉间化解了“藏”字笔画比较繁复的难题。“藏”字的“戈部形成的多个锐角,与“齐”字的多个锐角,呼应协调。“石”字与“齐”字交接和并笔,“齐”字和“石’字的借边,使字形安身从容,整体气势恢弘。(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38099550897cf510ba4f7f7b62c2640a_dda2c96fj00t2755g00oyd000e300ow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吾狐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2.4 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此印边款曰:“吾生性多疑,是吾所短,刊此自嘲。丙子五月,时客成都之治园。白石。”丙子年,即1936年,齐白石 74岁。“名声大了,收入也多了,…他平日居家过日子,件件事情,都由他亲自经手,门户箱柜,都加了锁,大小钥匙,一连串挂在自己的裤腰带上。”(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心眼多生性多疑,也是乱世艰难的生存之道,无可厚非。

印文三字,都属难于布局安排的字。估计,白石老人也犯愁。齐白石在点评贺孔才印时就发出过感叹:“前朝刊印多名家,是谁能刻此四字?”(评“鹏风九万”印)、“邨字是可怕之字。柔弱削印者刊之反不见丑”(评“帘村”印)、“菊字可怕。吾每见之叹逃”( 评“菊客”印)“珊字难篆,此即工矣”(评“海珊”印)。这样的感叹还有不少。足见,有些字形入印之不易。“此即工矣”,也就算是宽慰。这枚“吾狐也”,想来齐翁也是不尽满意的。印面有一较深划痕,像是前一稿没磨干净留下的痕迹。极有可能这个印稿齐翁刻过不止一次。“也”字末笔纵情的一冲,石为刀开,最为写意,也成为全印最大亮点。“吾”字交叉处,尽管迸裂,也觉得过于拘束。“狐”字的圆圈,也无照应,显得突兀。(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5e0e4c24a5bc7dbab117eb861a7dde23_7f548a3cj00t275ar00i4d000eh00nw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4.8厘米 x4.7厘米,印材为青田石。1956年,齐白石在作品集《自述》中曾言自己从艺以来“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近 20 多年来,已经有数万件的齐白石绘画作品被拍卖,虽然显得很滑稽,但是也不奇怪。齐白石老人在世之时,冒他姓名造假画的人就很多。也因如此齐翁刻了“有眼应识真伪”“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两枚印章,还常更换名号章,光是“白石翁”就至少有7枚,还刻了许多行年印,甚至还刻过一枚指纹印。齐翁在 87 岁时,一度将自己名字中的“石”字的“口”部写成圆圈状,防伪意识不可谓不强。他曾感慨说:“从我的屋子里拿出去的画,才不会有假。”(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

多字印易板易堵。细品此印,印文与四条边框都有接边和借边,强化了边框,有以印按泥产生的效果。齐翁把“下”字重心靠上,尤其是将“行”字左右拉开而形成的空白,成功疏导了闷堵。“画字采用了最为简化的字形,然而,通观全印,由于字数多,终究印文缺少开会腾挪的空间而显得有些沉闷。(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a658b7323dd93d1af076242cf769bc8f_e5a08e2ej00t275ft00k2d000br00ol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寂寞之道”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著名画家陆俨少当年拜师冯超然时,冯超然对他说:“学画,是一件苦事,不能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齐白石艺术衰年变法,不仅仅具有殉道精神,更注定是寂寞之道。能读懂齐白石艺术的人极少。齐翁交往的朋友也基本上是同乡、同门及他们的子侄后人,加上自己的诸弟子。“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齐白石自述》)一次,齐翁去大官家应酬,满座都是阔人,齐翁无人理睬,遭到冷落。幸遇梅兰芳,总算圆回了一点面子。齐白石赠梅兰芳画作《雪中送炭图》,并题:“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寂寞之道,可见一斑。寂寞之人对知已的炽热之心也可见一斑。

“寂”字起手,就给全印布局作了一个基调。最右侧竖画直接从印边上刻起,一半留在了印面外头。'之”字必然往右靠近“寂”字,使“之”字的左侧留出了一片空白。“之”字与“寂”的竖画间隔变化,且取少许倾侧以增添动势。之”字长横用单刀刻划之后,复刀加宽了线条,使得厚重的横画承托住并不稳定的三根竖线,使得不稳定变成稳定。当技法由率性而出时,就是境界,(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dead234afdaf6b89e03931981d16368_caa5233ej00t263zl00gxd000cf00od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白石造稿”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画稿甚多。 有“传移模写,即以薄纸按原大钩摹他人作品。精细处,连落款和印章一并双钩。还有“写生状物”,把观察的对象的纪录下来。所以齐白石基本上只画自己所见之物。还有“目识心记”,即把饱游山川细心观察的描绘对象烂熟于心。还有“白家造稿”,也就是自创画稿。齐翁养虾养蟹养鸽子,全都为了观察和造稿。白石感叹:“此稿用心颇苦。”(为厂肆画窗人物稿)“下身裤与脚宜长一寸方不短小。”(铁拐李稿)“此手此袖宜推出二寸。”(老当益壮稿)“尾毛九数;后腿宜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写生鹰本)我们在白石绘画作品的落款中常见“白石一挥”,其实,真可谓背后“费纸三堆”。

此印印面大小为2厘米 x2厘米,印材为寿山石。全印除了“稿”字若干斜线之外,全部都是横线竖线。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小,如“白”字的三条横线,粗细相差一倍有余。“造”字右上角,微微侵入“白”字左侧,使得“白”字原本过于对称平衡的格局被打破。非如此,“白”字中间竖画则应加一斜画,也可打破“白”字对称,又可与“稿”字的斜画作些呼应。“造字刻反了,如同这只是一稿而已。白石翁此手笔估计并非有意,如此巧合,也真是神了。(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e095d4350cd68b43031a467676d62dd3_ec4dfd8aj00t2648700dpd000ch00kw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榜眼”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尺寸为 3.1厘米 x3.1厘米,印材为寿山石这是齐白石刻给老乡好友夏寿田的一枚印章。夏寿田(1870一1935),湖南桂阳人,字耕父,号午诒、直心居士。王湘湘绮的弟子,少有才名。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俗称“榜眼”。1902年,夏寿田以教如夫人书画为由请齐白石到西安游历,这是齐白石第一次跨出湘潭。在西安,通过夏寿田的介绍,齐白石结识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贵人”樊樊山。夏寿田 64岁写过一封信给齐翁,里面言道:“迪生又言吾兄肯为寿田刻印一二方,以寄怀想,尤为观泐。寿田所藏日印稍有佳石即留待方家奏刀,然积久暂多,故不敢过烦老友,然匣中诸印,除师曾二方外皆出自尊作,无他人一印参加,亦足见佩仰之诚也。”齐翁对直心先生,印章、字画,可谓有求必应,以报知遇相助之恩。

“榜眼”一印,极为精彩。把“眼”字的左边“目’部上提,生出一片留红。两字下部合计9根竖线,参差错落,上粗下尖,并列铺开,蔚为壮观。它们之间长度各不相同,垂下的角度也有区别。印章的上半部分,则以横线为基调。一横一纵,赚足了眼球。(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7db01e74d19578019b4b3379bca6a60_ac206adcj00t264b700eyd000h300ok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砚海居士”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2.9 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陆质雅(1883-1964),字衡若,又字若公,号北堂,别署长安少年、砚海居士、砚海渔隐华山词客等。祖籍陕西西安。出生于官宦兼商贾之家。清末民初,在上海工部局交涉司衙门任职。后投身上海的房地产业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好交游,富收藏,与齐白石、金城、冯超然、吴湖帆、赵叔孺王福厂、乔大壮、邓散木等等均有结交。有论者称陆质雅“之于齐白石篆刻的意义不亚于魏稼孙之于赵之谦篆刻的意义”(黄白游《齐白石篆刻论略》),很有道理据说陆氏曾存印石一箱于齐家,随时寄信索刻。或觅得佳石,邮与齐,命题索刻。陆氏藏齐翁印章约四百方数量与质量,无人能出其右。“砚海居士”是其中之一甲戌(1934)五月所刊。在这一年,齐白石还刻完了自藏的三百石印。

印文中,字笔画少,留红自然多。这是此印布局的基调,其他字的安排围绕着“士”字而展开。'海”字的右下方只用了一条斜线分割,干净利索故也有了一片留红。“砚”字的“石”部适当压低让其头顶出现了留红。加上几处并笔,让白处更白,增强了红与白的对比。顶端破边,底端留红,收到整印特别稳重的效果。(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491c599f86f93b7c1fa507c682d6ea5_1ac13e9aj00t23gng00ixd000rs00m1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星塘白屋不出公卿”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出生于农民家庭。从一个放牛娃到“芝木匠”,再到拜师胡沁园、陈少蕃研习绘画和诗文,成为一名画师,终其一生,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吃饭,渴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因为卖画卖印的缘故,齐白石不得不与官僚往来,与清末官僚夏午诒、郭葆生、黎薇荪、樊樊山结交为好友,为直系军阀曹锟作画刻印,结交四川军阀王瓒绪(治园),结识国民党要员张道藩,赠画和印章给蒋介石。对封建官僚,齐翁骨子里是厌恶的,这从他的诗文绘画作品可以得到印证。“已西还家做老农”(诗句)“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印文)、“星塘白屋不出公卿”(印文)就是齐翁心声。

此印印面大小为3.9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印文八字,作三列布局。“白”“不”“字都作了留白。“星”和“白”字通过与印边的粘连、“出”字通过竖线的长短变化,以此打破对称,但效果并不很理想。“星”与“塘”字较为密集的横线,缺乏了变化,稍显单一、平淡。“公”“卿”疏密得当,特别精彩,这三个字也正是全印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a26916ec-b03c-46be-8951-151c19f2b3c9.pn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老夫也在皮毛类”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枚印印面大小为 3.8 厘米 x3.7 厘米,印材为寿山石。齐白石与吴昌硕,年龄刚好相差 20 岁。二人从未谋面,却有许多交集。吴曾受人之托为齐白石定写润格,也曾为齐白石出版的第一本画集题写书名,颇有提携晚辈的意思。1922年,齐白石的作品在第二回“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上,一炮而红。而一同参加了这次展览会的吴昌硕的作品却相对反响平淡。因此,吴昌硕说了一句:“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话有些酸,也有些得意,毕竟学点皮毛都可以扬名,被学的人得有多强大。齐白石听闻之后,于1924年,刻了一方“老夫也在皮毛类”印章,边款说:“'老夫也在皮毛类’乃大涤子句也,余假之制印。”算是回应。此印印面后来被磨去,印石藏于北京画院。我们赏评的这枚,乃 80 多岁的齐翁另刻的一枚。

七字印文,齐翁基本上都是分三列布局。“老”“夫”“也”“在”四个字相互间穿插镶嵌,结构显得紧密坚固。“也”字的末笔斜画伸人“在”字和“老”字之间,调节着相对沉闷的氛围。“老”字与“毛”字的大片留红使全印疏密产生了对比。几处敲边,进一步缓解了较为沉闷的气氛。“夫”“在”“也”字都是不易处理的字,不知齐翁刻时,是否犯难、郁闷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image.pn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煮画庖”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枚印印面大小为4厘米x4厘米,印材为辽石。1923年,白石老人回忆起往事,题写了行书横幅《甑屋》,有长跋:“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甘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齐翁将其北京铁栅屋称作“甑屋”,也称“煮画“煮画山庖”,并都以之为印文刻成印章,庖”钤于书画作品之中,感念其祖母当年伤贫之言。

纵观全印,横画稍粗。“煮”字头上两横“画”字第一横、“庖”字上端三横,线条的首尾两端都流露出了复刀痕迹。个别竖画,也有复刀。在成熟期的齐印中比较少见。估计原因有二:一是印面较大,印文笔画又不是特别繁复。复刀,是为了增加线条分量。二是印材不像青田石那般爽脆。在布局方面,“庖”字下方的留红,可谓疏处可以跑马。“煮”字长折画穿插进“庖”与“画”之间,如同榫卯木楔,使结构紧紧相连。“庖字的破边是有意用刀磕的,因为“庖”字最左边的竖线与印边过于平行,所以做了一小残。(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389499fb57ce518c18f3d24c24ca0cc4_8f51c967j00t21wo000fyd000c900nx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甑屋”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2.6 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齐白石觉得给附近百来里地范围内的乡里人画像要比雕花挣钱多,而且还省事,于是,他放下了斧锯钻凿的工具,改了行,专作画匠了。生意还特别好,可以让家人吃得饱了。祖母高兴地说:“阿芝,你倒是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于是,齐翁写了甑屋”两个大字,挂在屋里。30年后,齐白石在北京题写过“甑屋”,款字有云:“忽忽余年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依然煮画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

从这枚印的边款,我们可知,这是先前起好的印稿,“不忍洗去,遂重刻之”。大概在10多年前,齐翁刻过一枚“甑屋”,也是朱文印。两枚“甑屋篆法、布局都大致相同,推测是同时起的印稿。10多年后,再刻剩下的这枚。原先刻的那枚,线条爽劲,这枚则线条显得更朴厚大气。“甑”与“屋”,上端相靠粘连,下端则挪让穿插,整体突出了雄浑。这枚印,印里印外的故事比印里头的技法更耐人寻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385f6baa209f3c99b90365e36dd145b8_38ce8b79j00t21wih00j3d000ce00oj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安得子孙宝之”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2.9 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此印边款曰:“日来宝姬病作,吾心愁闷,行坐未安,只好刻印消愁。惧(误)刻左旋,无意再刻也。癸西十月初八日,时居日京鸭子庙侧。白石白记。”宝姬,即胡宝珠。胡宝珠是胡南湖赠予齐白石的婢女。齐将其纳为副室。发妻陈春君在湖南老家持家抚育儿女。北漂京城的齐白石,由胡宝珠照料。陈春君去世后,齐翁将胡宝珠扶为继室。1944年1月胡宝珠病逝,年仅42岁。胡宝珠陪伴白石25年,生有四儿三女,耳濡目染,,能直指白石“画中之巧拙”,临拟白石老人画作则几可乱真。

此印布白疏密得当,“子”与“之”字的留空,使整体不至窒息。精彩之笔在“之”字与边框巧妙并笔,使印章右下角形成厚重的边框,让“安”与“子”字带来的倾倒之势得到稳定。“孙”字的“系”部两个三角形,稍显突兀。“宝”字和“安”字,也有些郁闷,连同印文“惧(误)刻左旋”,或许真与宝姬病,齐翁心神不宁、情绪愁闷有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b7012b28264784d76b36b3c4db13f67_84a1f164j00t21wey00gid000cf00on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故乡无此好天恩”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为5厘米见方,印材为带钮青田石。乡里闹匪乱,传着“要绑芝木匠的票”,齐白石决定离乡避祸。1919年,57岁的齐白石最终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经历了北漂的头 10年,齐白石结识了林纾、陈散原、梅兰芳、张次溪、王森然、徐悲鸿等等,也曾受聘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画。作品因陈师曾的推崇给白石老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购置了安身之所--跨车胡同12号。1930年(庚午年),齐翁感叹白己的际遇,刻了“故乡无此好天恩”。边款道:“京华大气,吾喜刊此印。庚午,白石。”1938年(戊寅年)冬,齐翁加刻了一边款:“吾今生不用此印。”因为,此时的北平,已经在日军的占领之下。齐翁以自己所能做的独特方式表明了处世立场。做齐翁绘画赝品的人,如果没有读过此印边款而用了这枚印的话,很容易就露馅了。

此印“无”字的四条竖线长短不一,引起了冲突。全印的布局围绕着解决这个冲突而展开:“此”字左高右低、“天”字朝“无”字的穿插、“恩”字朝“此”字的穿插,“故”字的左高右低,以及“乡字的平稳持重。齐氏刀法凌厉,借助青田石的脆性,包括“故”字的大崩裂导致字形都不完整了,也依然让人觉得痛快淋漓。(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f4cca1e81b426ee7c7f4dd682aaaba73_46169e03j00t21wb500k6d000cd00mm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此印印面为 4.5 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齐白石在《自述》里说:“我的祖宗,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爷,都是务农的庄稼汉。”齐白石出生后,连同父母和祖父祖母,家里一共五口人。只有水田一亩,是养活不了全家人的。靠着父亲和祖父外出打工,祖母和母亲勤俭持家,风调雨顺,日子能对付着过下去。童年的处境,养成了齐白石一生勤俭的品质,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数亩香粳满院麻,老农身世术恒念物力维艰。应嗟。”“笑侬尤胜林和靖,除却能棋粪可担。”画中题字流露出齐白石对自己农民出身的自豪。“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印文,即白石心声。

此印八繒格字作三行排列。纵横各两条直线将印面基本等分成九格。“传”“子”“孙”三字破框而出,突破了格子的约束,使印面生动起来。“传”字“寸部的竖画穿过界格后向左平冲一刀,以及“传”字最左边一竖,它们与界格只有头发丝的距离,却也交代得清清楚楚。一如齐翁工笔画中那半透明的蜻蜓翅膀,这也可视为齐翁对精准刀法的小小的炫技与卖弄鈮瓒吧。几个大块面的留红处,白石老人少有的敲击做残,或许是他觉得全印稍显沉闷了些。(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825d21142373166237572154b37e05d_f3329ad7j00t2074y00e4d000b300mc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流俗之所轻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不反对艺术圈的摹古之风,也未理会徐悲鸿、林风眠等推行的新美术教育,不介入派系,也不随波逐流,只是专心致志地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作诗文、绘画、刻印。独辟蹊径,反而成就了伟大的艺术家齐白石。对齐翁艺术的鄙视、嘲讽、误解从当时到现在,从未中断,也不论是对红花墨叶新绘画,还是对胆敢独造的新篆刻。说齐翁其人乃是乡巴佬、一木匠,说其工笔太匠气,写意画则过于粗野,诗也不通,篆刻只图痛快,显得不够深沉厚重。齐翁刻过“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语)、“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还家休听鹧鸪啼”等等印文借此对于各种鄙视与嘲笑表明自己的态度。印面为4.2厘米见方,高度只有2.8厘米。估计原本是一枚印面为 4.2 厘米 x2.8 厘米,高度 4.2 厘米的印石,齐翁选刻了印石的侧面。又一次证明了齐翁不喜欢刻长条形印章。

此印布局没有惊涛骇浪强烈冲击,但也不乏精妙之处。“之”字占地略少,“所”字跟着上提,留下的底部空间,让“也”字末笔微微穿插进来,再加上“之”字与“所”字的做残粘连,从而,使整体结构变得严密。此印的浑朴之气,源自于几处轻微的并笔,还有就是单冲刀过后,对起收刀的地方收拾了一下,减少了尖尖,降低了锐利感。(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3a67e6fdd1f0ee0bb7093a00f957d45_dc7684d1j00t207dg00khd000cb00oc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戊午后以字行”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以金文、汉简等文字人印,齐白石做过一些尝试,刻过“安得平安”“借山主人”“老苹辛苦”以及这枚“戊午后以字行”。戊午,即 1918年,此印当是刻于这一年。它属于偶发的探索,既不同于此前仿赵之谦的风格,也有别于之后形成的自家风格。人印文字,奠定了一种印风的基础。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权诏版、汉摹印篆、砖瓦文、鸟虫篆、汉简、楚简均可人印,而且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印风。取法秦汉篆人印,相对容易识读,古人留下可用于创作的文字也较充裕。此印印材为青田石,印面大小为 2.7厘米 x2.7 厘米,高度只有 1.1厘米。这是齐翁取长条形印的侧面正方形为印面进行创作的又一例子。

印文六字,分列三行。上下间,字有穿插之势。字用金文大篆,字形未作印化,生动、外拓、圆浑。因此,以较粗的边框,对印文加以约束。一般而来印章的边多是上细下粗,显得稳重,不至于头重脚轻。如东晋官印大多具有这个特征,吴昌硕也习惯将底边留粗。齐翁这枚印反其道而行,上边框粗而实,下边框细而虚,形成一种压迫之势。这枚印章看不到向线冲刀的痕迹,相反,保留了很多切刀,沿袭着丁、黄的用刀套路。(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546deb18811e70e739a2ad7012f19e33_fdc2f76ej00t1xtcy00ikd000d900oa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丁巳劫灰之余”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丁巳年,即1917年。这一年,齐白石55岁。齐翁六出六归之后,本打算不再远游,终老湘潭。不料连年兵匪骚扰,打乱了齐翁的乡间生活。“官逼税捐,匪逼钱谷,稍有违拒,巨祸立至。”(《齐白石自述》)好友樊樊山来信劝他避居北京,靠卖画就足可自给。于是,齐翁迫不得已,独自动身北上了。到11月回到湘潭茹家冲,寄萍堂已被洗劫一空。齐翁刻了这枚印章,騎钤ю猝于残存的书籍字画上。第二年,张敬尧部占领湘労曛时扎潭筸覩軒性更有歹徒放出风来,说:“芝木匠发了财啦,去绑他的票!”惊恐之下,齐翁携家人到紫荆山亲戚家避难。吞声草莽之中,夜宿露草之上,这般过了一年。1919年初春,乱风稍息,齐翁“乃窜京华”。这一次,不同以往的远游,而是在北京定居了。

这枚印印面大小为3.3厘米 x3.3厘米,以滑石为印材。湖南各地都盛产滑石。滑石质地松脆滑腻,刻时需控制不让运刀力量过大,否则极易崩裂。此印下端有 11根长短不一的垂竖线,它们的粗细,以及相互间的距离也有所不同,可谓极尽变化之能事。视觉冲击力强。“劫”字“力”部的并笔,想来是发力过猛,加上滑石质地松软所造成的。“之”字的中竖“丁”字的头部横画,“余”字的长竖,都增粗笔画,相互之间产生呼应。(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f65c046b6069f75f9c008b408f78384_3024df01j00t1xt8g00iud000b000ot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吾友梅花”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此印印面大小为 2.4 厘米 x1.4厘米,印材为青田石。齐白石刻印,最早是跟黎松安、黎薇荪学的。1894年,齐白石 32岁。那年,求一位来自长沙的刻家刻名章,几次说他的印石磨得不平,“好像看不起我这块寿山石,也许连我这个人,也不在他的眼中”(《齐白石自述》)。气愤之下,齐白石连夜用修脚刀把印刻了。这应是齐翁篆刻之始。朋友中间,王仲言、黎松安、黎薇荪等都喜欢篆刻,教了齐白石一些刻印的初步方法。齐白石还参用雕花手艺,顺着笔画一刀一刀地削去。1896年,黎松安送了丁敬、黄易两家刻印的拓片给齐翁。1898年,黎薇从四川给齐白石寄了丁敬、黄易的印谱,使齐翁篆刻开始有了途轨可循。这枚《吾友梅花》,是齐白石早期篆刻作品,估计刻于 1896-1898 年之间。

这枚印显得很稚嫩。文字近于小篆,保持着小篆圆转的笔画。四字篆书风格一致,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太远,造成留红形成了一个厚重的“十”字形,让布局排列像单位小职员的一个个卡位,彼此并无关联。用刀方面,可见运用切刀的痕迹,但也不到位,感觉当中真的“参用了雕花的手艺”。这应该是齐翁从手中不多的丁、黄印拓资料开始琢磨切刀之法留下的作品。(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2640d5369e91e451c7cc657694e83e1_8b954bebj00t1xsvl00bid000c100kt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老手齐白石”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此印印面大小为 2.7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给印章加上边栏或界格,原本是古代印人为了约束文字于方寸之间的手段。秦以及先秦古玺多带边栏或界格,盖因其文字还没有印化。今人刻印,已将边栏界格当成章法布局的重要手段,多为预先设计安排。也有刻好了文字,觉得神散而加边栏界格以团气。这方印,在齐白石眼中,既有框,也无框;框框是约束,是规矩,是法度,也可以被打破;打破了框框,意味着重生。

齐翁此印,五字作三行,二二一排列。横竖三根直线形成的界格应该是成竹在胸最先刻于印面。然后,把五个字安排在六个格子中,最精彩的是独占两格的“石”字,重心略压低。留出头上的一块空间,与其他空间相呼应。第一横不做水平状,与横界格线形成夹角,既化解了界格倾斜不稳的矛盾同时,还生成动势,产生力量感。撇画逼边,与竖界格线大致平行,让人产生看似边栏的错觉。似边栏,实笔画,调皮活泼,趣味顿生。此印线条粗细富有变化,单刀刻就,无一复刀。齐白石,不愧是篆刻老手。(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b9060942a733915e2b5e11a3cee8ca14_33dddf32j00t1vxfg00hkd000cg00ou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悔乌堂”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此印印面大小为8厘米 x3.3厘米。悔乌堂,是齐白石斋号。1935年4月初,齐白石回湘扫墓。14 日返回北平。在日记中,齐翁写道:“乌乌私情未供一饱,哀哀父母,欲养不存。”满含对父母的哀思,心责自己未能像乌鸦反哺那样尽好孝道。刻了一方'悔乌堂”。三百石印斋所藏石印中,有两枚“悔乌堂印,均为朱文印、无边款。另一枚印面为正方形。我们赏析的这枚“悔乌堂”,印面为长方形,更精彩最早见于齐白石20世纪20年代晚期创作的国画作品。此印可能是后来加钤于旧画之上的。两印刻制的时间不会早于 1935 年。

此印布局上有两个“呼应”:一是留空呼应。“悔”字用齐家篆法,把“每”字部的中间一笔写作稍带弧形的直线,右下方留出空白。此为造险。化险为夷的关键在于“堂”字收紧“口”部让其左右留空。“堂字土部的第一横偏右,或许是有意做残,更像是无意弄缺,虽然显得有些诡异、突兀,但是,使左侧增加留白,强化了与“悔”字右下角的呼应效果。二是斜画呼应。“悔”字“每”部的斜线,与“乌’字右侧的斜线形成呼应。呼应,可让作品在章法变化中达到结构的生动与完整。此外,“悔”字“心部竖线向右微侧,而“乌”字右侧的斜画则向左倾,从而形成动态的塔状,活泼而稳定。(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f54f8583827b6bb6d8017276c51ab0b2_f8b34bd5j00t1vxc000esd000c500o2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老白”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这枚印章此印印面大小为 2.3厘米见方,印材为杂石。边款“'老白’二字五磨五刻方成,此道之不易可知矣。白石翁七十九时。”还有一款:“白石七十九岁时自刊。已卯。”单行款,估计是先刻。后来多次磨掉印面,使得“已卯”两字逼近了底部,甚至“卯’字被磨损了。五磨五刻,终成。于是,齐翁再补刻长款,叙述刊得此印之不易。全然按照设计的印稿雕琢是不符合齐翁创作习惯的。刻写意印,朱文,大多数是需要印稿的,字形简单一些的,也可以不在印面画稿子。白文印,大多可以不起稿。不论朱文还是白文定有腹稿,也可以在另纸上打好设计稿,只是不描在印面上,增加刻制过程中的随机性。效果不好的时候,磨了重刻。这“老白”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这枚印的布局,采用了典型的对角呼应。对角应,其实也是平衡的变化、疏密的统一。“老”字重心上提,只留下最右侧的一条竖线插近底边。“白”字的上半部分,用一条斜线,把整片的留红分割得更加丰富。还有两个地方匠心独运:一是“老”的头部侵入“白”的地盘,“白”字的右肩也是微微托着“老字的“匕”部,使“老白”两字相互依赖、关系紧密。二是“白”字的横画间距的变化,使框内的留红产生变化。齐翁,乃分朱布白之圣手。(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9776110a0559edf6d1e1681058e57140_9a7a8342j00t1vx8q00fvd000dy00p4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三百石印富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这枚印章印面大小为 3.8厘米 x3.7 厘米,印材为青田石。齐翁自称“三百石印富翁”,是对自己收藏了许多石章的自嘲。三百石印斋,则是齐白石的斋号。齐白石在《三百石印斋记事》中说:“余三十岁后,以三百石印名其斋,盖言印石之数。所刻者仅名字印数方,适诗画之用而已。至六十岁,集印石愈多,其中有佳石十之二三,丁戊连年已化为秦灰矣。丁戊后避乱居京华,得石又能满三百之数,惜无丁戊所失之佳者。年七十一,门人罗祥止欲穷刻印之绝法愿见当面下刀,余随取自藏之石,且刻且言,祥止惊谓所言如闻霹雳,挥刀有风声,遂北面执弟子礼。越明年,蜀中有友继至,亦有祥止之愿,余一时之兴至,不一年,将所有之石刻完,实三百之数过矣。”齐翁去世后,其家人将家藏书画作品和 300 多方石印捐给了国家,现藏于北京画院。2012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

此印刻于 1919年,其时齐白石57岁,居北平法源寺。“三百石”三字简,“富翁”两字略繁。全印的横画基本不作等距离布局,错落有致。“富”字和“百”字与印框并笔,形成粗线,而底边的粗线与两边的粗线相统一。右上角的破边并非意外残缺,而是齐翁精心敲击所为,效果非常夸张,在虚处更虚,与厚底边形成强烈对比,可视之为印眼。(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da7082a7137bc0412dadde41350d5b0_e10375aaj00t1vwyc00g3d000ck00kj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白石吟屋”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这枚印章印面大小为 2.9 厘米 x2.9厘米,印材为青田石。齐白石一生作诗数以千计,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行世。樊樊山说:“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今读其诗,远在花之寺僧(罗聘,号花之寺僧,金农入室弟子)之上。真寿门(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派也。”齐翁旧体诗取径高卓,意境深,富真趣,不随流俗。他在《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学宋,骂我的人固然很多,夸我的人却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白石当能在诗人中占一席之地,其诗名实则被画名所掩。

此印为典型的齐氏篆刻手法。“白”“屋”的篆法都是齐家面目。“白”字上部留红,加上“石”“屋字的留红,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白”“石”两字六条横线粗细与间距都有变化。齐翁将“石”字第一横处理成左低右高,然后用“石”字最左侧的竖线重下时微微向右收,以达到整个字的新的平衡。有些线条并非一刀刻成,加刻一刀,崩裂的方向保持与原线条一致这样,线都呈现一边毛糙一边光滑,给人一种用刀凌厉爽劲感。“屋”字与“白”字相邻的两竖之间留着一丝红点,这是写意之处体现极工的地方,体现出高超的控制力。(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e2ad13963c63a766593cdb6ae61c84c6_0688c42aj00t1vwvg00e5d000ce00oz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龙山社长”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1894年春,友人王仲言发起组织诗会。诗会最初本是四五个人,随时雅集,谈诗论文,兼及字画篆刻、音乐歌唱。没有一定日期,也没有一定规程。到了夏天诗社借了五龙山的大杰寺内几间房子作社址,取名“龙山诗社”。诗社骨干有: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和齐白石。一共7人,人称“龙山七子”齐白石年长,被推为社长。齐翁主张作诗讲究灵性,厌恶工稳妥帖无生气的试帖诗,反感像小脚女人似的扭捏作态。齐白石的诗,是其绘画艺术的魂,至少齐翁是这么认为的,故有“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之说。没有诗文的中国画,剩下的只能是绘画的技术没有灵魂,只有躯壳。

此印印面为 2.2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布局上,没有大开大合。印面三处并笔做残成了亮点。齐白石并不主张刻意的做残,因此,估计是在刻“长”字运刀过程中,遇到印石本身的裂痕,导致了较大的崩裂。“龙字右边二斜笔,从下往上运刀,与竖画交接时,容易崩裂。“龙”字左上部位的做残,则很可能是齐翁刻意为之了残破之后,形成了白色三角形,打破了局部的对称,也使红色三角形更为突出,并与“山”字的红色三角形,遥相呼应。这些应该都是齐翁对构图掌控的本能发挥。(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888939c0effac2d06410b2dc0ac993e_2c904446j00t1u99p00epd000cc00oe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杏子坞老民”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这枚印面大小为 2.8厘米 x2.8厘米,印材为青田石。杏子坞,是在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县城一百来里的一个小村庄。村子的东头有个星斗塘,传说是一块陨星石落在塘里,因此而得名。齐家原籍江苏砀山,明朝永乐年间迁至湖南湘潭。齐白石的高祖齐添镒从百步营搬至杏子坞。坐落在星斗塘的齐白石祖居,为齐白石的祖父齐万秉所建。齐家世代务农。客久思乡,齐翁刻了这枚印。边款曰:“今居燕十又八年,尚无归志,恐不生还因刊此印。”居燕十八年,即1934年。产白石的“乡土情结”,贯穿着他的艺术创作的始终。在情感上,一直魂牵梦绕着湘潭故里,那里有妻子儿孙,有寄萍堂、八砚楼,还有借山馆,以及土墙茅屋前后那些亲手栽种的梨花,还有那条儿时读书路。

此印五字分列三行,未行单字。字的重心均靠上,下部留红舒展。“民”字整体适度下移,让头顶留出一片空地,使“民”字下部的留红不至于太突兀。全印的竖线垂脚的落脚点,几乎都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故使文字显得生动。用刀依日是齐氏单冲刀,几无复刀。但控制了迸裂,让线条缺少了爽快感,多了几分沉稳,如同带着几分对湘潭故里的思归心绪、怀恋之情。(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b740e62e49ce7b3a12ea10acc6e0f8c_44b044e6j00t1u95v00nrd000cp00o2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借山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翁在梅公祠“百梅书屋”有书房曰“借山吟馆”,所谓山非我所有,借来娱目而已。后去掉“吟”字,名为“借山馆”。齐白石自称“借山翁”。齐白石在三十来岁时即喜欢称“翁”用过的除了“借山翁”外,还有苹翁、萍翁、平翁恨翁、白石山翁、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等还有结合行年的“七三翁”“七四翁”等等。还喜欢用“老”,计有:老齐、老齐郎、老白、老萍、老苹、湘上老农、借山老人、借山老子、杏子坞老民等等。

此印印面为 2.2厘米见方,青田石印材。“借”字与“山”字有个错落,“翁”字“公”部的右侧也伸入“借”字,三个字相互镶嵌。在齐翁手上,字的结构就如同传统木工家具的榫卯结构,巧妙的关联、组合、搭建。“翁”字上紧下松,疏密得当。“羽”部两条竖线直插底边,像是木楔插入榫头,此为“芝木匠”特有手法。瘦硬、劲挺、干净的线条,似受黄牧甫篆刻影响。(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a9b0ca160e0b12d1d6ed52c77b06d9b_3866fe2aj00t1u8yr00eed000d600o3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乐石室”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2.2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前清光绪癸卯春,余客长安,樊云刻有四面长款:'门先生为题《借山吟馆图》,诗中有句云:“平生三绝诗书画,乐石吉金能刻划。前明四家白虎尊,扬州八怪冬心亚。,始余私喜其誉,未以为愧。甲寅秋乃以'乐石’名室,遂刻此印,因及往事,有感翁知己之恩,亦叹骚雅之遭逢不可再得也。齐璜记。”从1903年(癸卯)樊樊山(号云门)为齐白石题的诗句中可以看出 41岁的齐白石就已经初露诗书画印四绝的端倪。此印刻于甲寅年,即1914年,这时齐翁已经摆脱丁敬、黄易的影响,正在学赵之谦的路上找寻着白我风格。这是边款透露的有关印章及其作者的信息。北京画院所藏齐翁三百自用石印中,刻了边款的只约占三分之一。这些边款文字,是了解齐白石生平、篆刻风格形成以及艺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印文三字作两行排列。“乐”字上紧下松,上紧至密,与“室”字呼应;下松至疏,与“石”字呼应,这是稳妥的布局,笼罩在汉满白文和赵之谦印风之下。用刀方面,使用的是双刀法,既不同于之前所学的了敬、黄易的切刀,也与后来的齐家单冲刀刀法迥异。双刀成线往往宽博浑厚。刀法,只是表达线条形式与效果的需要。一切运刀手法,全为线条表达服务。(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69ec32ab810f9111eab01792343b1f0_e8c2f9b8j00t1u8uv00n8d000f400nb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齐白石”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白石曾刻“一切画会无能加入”自用闲章。在北京画院所藏的白石三百石印中,未见此印印面,却见其边款:“天下一切画会无能加入,刊此以却邀求己巳八月,白石自记。”已巳,即1929年。这年齐白石 67 岁。经过定居北京 10 年经营之后,齐翁早已画名满京城,在经济上也获得了相对自由。于是,锁门拒客,谢绝一切与他从事的艺术无关的社会应酬活动,专心画画刻印。印文,就是心境的宣言。此印还有一边款:“乙亥九月重刊。白石。”也就是说在1935年,齐翁把“一切画会无能加入”磨去,刻了自己的一枚自用姓名章。

此印印面大小为 2.5 厘米见方,印材为昌化石。此印尽显齐翁篆刻的自家之法:字法上,“齐”字字形,应该是齐翁独造。《说文》云:齐,禾麦吐穗上平也。齐翁一改“齐”字篆书三个谷粒麦粒尖状,齐刷刷一单刀刻成一横,真正做到“上平”了。将“白’字上端横折笔变成斜折画,也应是齐翁独创。“齐字左边第一竖,直连上端斜笔,稍带斜势。整印横竖线的对比强烈,几根斜线自然和谐。“齐”字重心上拉,下端产生了大片的留红,“白”字横画的不等距,也产生较大的留红效果。除了“石”字第一横,为了产生微微左低右高效果和增加厚重感,复了半刀,其他线条全以单冲刀完成,几近完美。(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011f380cfeb9add77089bb4444556f49_0e773041j00t1u8qq00end000em00ny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白石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为1.8厘米见方。边款曰:乙丑四月,余还家省亲,留连长沙。有索画者嫌画中无印记,不足为信,余因刊此石。余所用'白石翁’三字小印已有四石,后之监(鉴)定者留意。白石自刊并记。”边款很有意思:一是,从1919年定居北京到1926年齐白石父母亡故,白石老人每年均有返湘。乙丑年,即1925年。这一年,齐翁如常“还家省亲”,体现了白石老人孝亲敬老。二是,有乡亲“索画”,白石应之或许是无润金,所以无印记。亦或念及亲情,故补刊一石。三是,这次或许是忘记带“白石翁”印了,现刻一枚应急。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石印斋朱迹中有七枚“白石翁”(其中一枚是连珠印)。第一方“白石翁”印,刻于1919年,此后每隔一两年就新刻一枚。到1925年这次重刻,已是第五枚“白石翁”了,除掉连珠印那枚,就是齐翁所说“已有四石”之数。此后,于1934年、1937年,又分别刻了一枚。1934年所刻为朱文印,其余全为白文,字法和章法相同或相近,只有小区别,如“翁”字的头上两笔的高低差别、厶部是方框形还是三角形的不同、“白”字首笔长短之别等。每一枚“白石翁”都极精彩,先后六换,最大的原因就是防伪。“后之监(鉴)定者留意”,就像是说:“我这里使了绊,你们瞧好了。”得意之中带着一点狡黠。(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8b56dbe784c3475a5e3fc9513fe37c54_6b7c82d2j00t1shjl00dvd000ci00nu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六面印”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刻六面印,很容易会被人认为是手头缺乏印材,是节俭所至。齐翁节俭固然不假,但如此普通的印材,他还是不缺的。自用印就在300 方以上,可以说明这一点。北京画院藏 300石印中,两面印有6件,三面、四面、六面印各一件,五面印有二件。两面印,其印文内容大多是紧密关联的,为了印面大小一致,而刻在同一枚印材上。如:“白石孙子”“齐秉灵印”两面印、“借山主人”“齐白石”两面印等等。三面以上的多面印,内容不一定有关联。一枚印石之内,容纳的内容扩展了,也有其有趣好玩的一面。汉印中就已出现青铜材质的多面印。

这枚六面印,印石大小为:纵2.2厘米,横2.2厘米,高 1.4厘米。材质为青田石。创作六面印,边框的共生共存尤为关键。刻错了,也不能去,否则会损害与其相邻的四方印面。这方阔边长方框(无字)印,会不会是齐翁刻错或刻得不满意而铲掉的呢?“相思”,估计齐翁也不会太满意。因为是白文,不能磨掉,也不能铲掉,只能留着。也有学者把这个阔边长方框(无字)印,看作是“白石”的肖形印,即:此乃一方白石头。能刻指纹印以防伪的齐翁,有意无意之间作如此“已石”肖形印,也是完全可能的。(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57f3ebec070960898d1c78084dc67b14_969b7df9j00t1shc200dad000di00o6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大匠之门”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学木匠拜过三位师傅,第一位师傅齐仙佑嫌弃白石力气小,未传技艺。第二位师傅是齐长龄,教的是粗木器活。第三位师傅就是周之美。周之美雕花手艺精湛,对齐白石倾囊相授。只3年齐白石就出师了。齐翁在《自述》中说:“回想当初跟我师傅学艺的时候,师傅视我如子,把他雕花的绝技,全套教给了我。出师后,我虽常去看他,只因连年在外奔波,相见的日子,并不甚多。不料此次远游归来,竟成长别。师傅又没有后嗣,身后凄凉,令人酸鼻。我到他家去哭奠了一场,又作了一篇《大匠墓志》去追悼他。凭我这一点微薄的意思,怎能报答我师傅当初待我的恩情呢?”这方“大匠之门”就是怀念周之美的。直到晚年,齐白石一直常常使用这枚印章。

这枚印印面大小为 3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纯以冲刀,痛快淋漓。“大”与“门”字用倾侧、轻重打破平衡。“大”字左侧第二竖不惜复了一刀,加宽笔画。“门”与“匠”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并笔,也产生了与“大”字粗竖的协调。“匠”字半包围的框框,起到了稳定作用。从印面几处浅划痕来看,这印刻前是在印面上作过基本定位,但刻的时候又不拘泥于此,真可谓用心之作。右下角的敲边,石头崩了一大块估计纯属意外,却又鬼斧神工,效果奇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a286b0fe725dfa3c72b1280e44a66609_8c9dce88j00t1sh7v00gad000c500nx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木居士”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1.4 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齐白石木雕作品,存世量非常少。从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看,齐白石木雕技艺无疑是精湛的。齐翁对自己的雕花也是特别得意的,他后来回忆道:“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人家看得很熟。雕的人物,也无非是些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得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地大胆创造起来。”(《齐白石自述》)“胆敢独造”成了齐白石一生的气质。

边款中说:“此三字五刻五画,始得成章法,非绝世心手,不能知此中艰苦,寻常人见之,必以余言自夸也。”可见布局章法之用心。使用冲刀双刀法,造就了线条的厚朴感。这印刻于庚由年,即1920年,齐白石初定居北京,齐氏单冲刀法尚未形成。但章法开始有摆脱丁敬、黄易、赵之谦等的倾向.正在做齐氏篆刻的酝酿。这“木”字微微左侵,印章的右半边的平衡立刻被打破。“士”字上半部本来对称的留红,也被打破了“士”字竖画成为了“木字的依傍和支撑,于不平衡处最终获得平衡。(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e2aa04237b5ad990e773a23a6e78756a_f9301830j00t1sh4i00bcd000cj00nw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木人”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边款只存“白石刻”三字,印拓最早见于齐白石的《工笔草虫册》之六的《荷花蜻蜓》(戊由年十一月所画),依此可知,此印刻于1908年以前。青年齐白石曾先后从齐长龄、周之美学习木工手艺,对此经历,齐翁终生不忘。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木人”“木居士”“齐木人”“木居士记”“老木”“鲁班门下”等等用印。20世纪50年代,齐翁还常用“木人”印钤于画上。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中,有三枚以“木人”为内容的印。我们所选是其中之一。

全印基本上用冲刀刻成,线条劲挺。“字中间竖画较粗、“人”字两竖线中段稍细,增加了线条的变化与张力。让能接边的笔画全部接边,使印文与边框浑然一体。对边框的处理也颇见匠心:底边略粗,右上角披削做残,产生虚化。此印印面很小,为0.7厘米 x1厘米。印文文字简单,齐翁并没有作字法上的繁化,而是全部用横线。竖线,直接明了,质朴大气。虽然此印还不是齐氏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已现齐氏印风的端倪。(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749c160222b15ac0f9c2f03acbf0918_58b9c1d1j00t1sgmm009jd000d200lf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鲁班门下”(朱文)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三百石印斋存有两枚“鲁班门下”一朱一白。这方朱文为齐翁60 岁后所刻。齐白石出生时,祖父给取名为纯芝,号渭清、兰亭。青年齐白石曾先后从齐长龄、周之美学习粗木器活和雕花木工手艺。周之美(1840-1907),湖南湘潭人。雕花木工技艺在当地声名最著。1878年16 岁的齐白石拜师周之美。三年后,齐白石出师,主要以木雕维持生活。当地人喊他为“芝木匠”“芝师傅”。一直到 1889 年拜胡沁园学习工笔花鸟,转向以卖画养家。为了纪念自己的木匠生涯,齐白石刻过“木人”“齐木人”“木居士”“木居士记”等等印。“鲁班门下”“大匠之门”印章,实际是对周之美师傅的怀念。由此也可见,齐白石是一位尊师敬道,感情质朴之人。

此印印面大小为 3.5厘米 x3.6厘米,印材为青田石。“鲁”“班”“门”三字基本是对称结构,齐白石通过借边,笔画与边框适当粘连,增加了厚度的同时,打破对称关系。“门”字的左侧长竖的临尾部作弧线,带有隶书笔意。“班”字左重右轻。“鲁”字的四点之间的间隔稍显均匀,神采上,较白文“鲁班门下”印稍弱。刀法用的是齐氏向线冲刀法。“鲁”字四点之间的空白,是用短竖线刻出来,类似切刀,使相邻的上下两条横线的边出现崩裂效果。(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9968a521e969b61abad3e1cf20425741_ad51edeej00t1sgj700mbd000e200nn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寄萍堂”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寄萍堂”印面大小为3厘米 x3.2厘米,印材为寿山石。寄萍堂,在湘潭余霞峰下茹家冲,是齐白石于1906 年购置的一处居所,三开间两头出横屋的瓦房。堂内造一书室,取名为“八砚楼”。屋子四周种了许多梅树、梨树和芙蓉。齐翁还亲自打制了画案、家具,打算“终老家乡,不再作远游之想!(《齐白石自述》)。以“寄萍”为号,估计有两个含义:一是,人远游,如飘萍。寄萍,即萍有所寄,安居于此。二是,濒生,为胡沁园师给白石取的号。湘潭话里头,“萍”与“濒”同音。寄萍,有濒生安于此的含义。1907、1908、1909 年应友相邀齐翁又一次三出三归。从1909 年第六次远游回到湘潭,到1917年避难北京,齐翁在寄萍堂过着宁静的山居生活,这八年堪称旧时代齐翁最快乐的时期。

白石曾曰:“字烂,能认识无妨也。”(对门人罗祥止“长夜何漫漫”评语)“寄”字刻反了,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无从考证。但不是烂也能认识,那更是无妨,且自古有之。不仅无妨,还有出奇之处,显得有趣。偶尔刻反,若印面效果上佳,则不必磨去。经常刻反,则成习气,并不可取。“堂”字的左边下边离印边远,这在汉魏时期的急就将军章常见,与封泥的边粗细不均暗合。(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2647376feb966174bd9d31927336394b_d6e1de58j00t1qik300h6d000cr00of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苹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翁,齐白石所刻的“苹翁”基本字义就是“老头儿”。头发白了,称翁。古人一般 50 岁称翁,今人则60岁称翁。少年华发的不算此列。据黄惇先生考证,这枚“苹翁”印,创作的下限是 1902年,即齐白石40岁之前所刻。齐白石在约创作于 1910到 1917 年间的《目送飞飞鸿图》中,有一题跋:“此幅乃余少年时作也,印记虽是老萍字样,年三十岁时即喜称翁、老等字,忽忽四十余年,笔墨之变换,殊天壤也。甲戌秋,白石重题。”这段文字有两个信息:一是齐白石30 岁喜称翁、老。二是此画为“少年时作”不足信。以题跋时的1934年(甲戌)倒推 40 年,齐白石 32岁。而此作最初的题款用的是金农体。齐白石学金农书,是在 40岁以后。不管 40岁还是 32 岁,与我们理解的“少年”,都有差距。

这枚印刻得极为工整。0.8厘米见方的小印,做到如此精细,一如齐翁绘画中的工笔草虫。细细品读,可领会齐翁之用心:“苹”字的草头的竖线,与“翁字“羽”部的横线,形成对角的矛盾关系。“苹”字下部的留空是工整印里头的写意手法。“翁”字“厶’部的起笔为微微带弧形的线条,这个是特别精巧之处。它与“苹”字的两条斜线也是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线条光洁完整,刀工非常严谨。工到极处即为写。(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苹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翁,齐白石所刻的“苹翁”基本字义就是“老头儿”。头发白了,称翁。古人一般 50 岁称翁,今人则60岁称翁。少年华发的不算此列。据黄惇先生考证,这枚“苹翁”印,创作的下限是 1902年,即齐白石40岁之前所刻。齐白石在约创作于 1910到 1917 年间的《目送飞飞鸿图》中,有一题跋:“此幅乃余少年时作也,印记虽是老萍字样,年三十岁时即喜称翁、老等字,忽忽四十余年,笔墨之变换,殊天壤也。甲戌秋,白石重题。”这段文字有两个信息:一是齐白石30 岁喜称翁、老。二是此画为“少年时作”不足信。以题跋时的1934年(甲戌)倒推 40 年,齐白石 32岁。而此作最初的题款用的是金农体。齐白石学金农书,是在 40岁以后。不管 40岁还是 32 岁,与我们理解的“少年”,都有差距。

这枚印刻得极为工整。0.8厘米见方的小印,做到如此精细,一如齐翁绘画中的工笔草虫。细细品读,可领会齐翁之用心:“苹”字的草头的竖线,与“翁字“羽”部的横线,形成对角的矛盾关系。“苹”字下部的留空是工整印里头的写意手法。“翁”字“厶’部的起笔为微微带弧形的线条,这个是特别精巧之处。它与“苹”字的两条斜线也是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线条光洁完整,刀工非常严谨。工到极处即为写。(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98ab8953050eac5970fb1481ba37795_2811b203j00t1qioy00ahd000ci00o7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八砚楼”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1900年,齐白石为江西一盐商画《南岳图》12幅,得银 320 两。齐白石用这人生第一桶金回湘潭典租了离其祖屋不远的梅公祠,在祠堂内建一书房取名“借山吟馆”。随后,三次远游,足迹遍及西安、南昌、桂林、阳朔、梧州、广州、钦州等。交友、教画、卖印。到1906年,齐白石回到湘潭在余霞峰下茹家冲购置了一所破日的房屋和 20 亩水田,把旧房子翻盖一新,取名为“寄萍堂”。此前是“借山”,此刻是“买山”,置地盖房。“寄萍堂”内造一书室,他把远游所得八块砚石置于室内,取室名为“八砚楼”。名虽为楼,并非楼房。随后,又一次三出三归,远游粤、桂、香港、苏州、上海等地。1909年,白石回湘后,打算“终老家乡不再作远游之想”(《齐白石自述》)。事实上未能如愿,于 1919 年避乱北京。定居跨车胡同直至终老。人如飘萍,“借山馆”“八砚楼”,都是齐白石暂时的栖身之所。

此印大小为 2.8厘米见方。“八”字左右两笔张开,中间产生一片留红。“楼”字右下方“女’部简化笔画,也出现一部小的留红。“砚”字左边“口”的上提,下面也造就了一块留红。全印留红和谐而且丰富。字形颇具《天发神谶碑》意味,用笔如此碑,上粗下尖。线条较为浑厚,与这些线条加以复刀息息相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3239d00d-e673-477f-b810-58e4df54b5fd.pn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借山馆”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1900年,38岁的齐白石与陈春君育有两儿两女三代同堂的星塘老屋显得拥挤了。于是,齐白石用为江西一盐商画《南岳图》得来的银子典租了离祖屋不远的梅公祠。附近多梅花,故颜其居为“百梅书屋新盖一书房,取名“借山吟馆”。1904年,齐白石随王湘绮游南昌。七夕良辰,王湘绮首唱两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令随行三位弟子(除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外,还有铁匠出身的张仲飏、铜匠出身的曾招吉)联句。结果三人都没有联上,大家都觉得很不体面。“想起七夕在南昌联句之事,觉得作诗这一门,倘不多读点书,打好根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虽说我也会哼几句平平仄仄,怎么能够自称为诗人了呢?因此,就把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只名为借山馆了。”(《齐白石自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齐翁觉得自己又可以“吟”诗了,“借山吟馆”便又出现在他的画作落款中,还刻过一枚“借山吟馆主者”印。但,无“借山吟馆”印存世。

印面为2.8厘米见方。朱文印的借边,是齐翁惯用手段。借边的地方,又总是能让人分得清楚字的结构,取决于“借”字左上角,那吃进边框与线条之间的一小刀。“山”字右下角的处理也是同理。这就是细节。印中的五个“∧”形,以及四个方框框,统一而协调。(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6bde9ecaa4c1598c71ce95471ddca4c5_52db0eefj00t1qiyw00f6d000cj00ok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鲁班门下”白文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鲁班门下”白文印章,此印印面大小为 3.5厘米 x3.4厘米,印材为青田石。齐白石点评学生马景桐所刻“贺湘南印”曾说“字不满石,觉无力量”。齐翁印特点之一,不论朱白文,都基本逼边,即所谓满石。印章原本就是方寸之地,应尽量利用这个有限空间。当今有些印人把印文刻在印面中央的一小块地方,空白处形成一个巨大的边,视觉冲击力是有了,但印文显得被严重挤压而显得弱小了。

门”字,会让一般印人发怵。齐白石处理左右对称的字,往往是通过倾斜、笔画粗细长短变化间距大小的变化等等手段打破平衡,然后,通过整体配合,实现新的平衡。此印的“门”字,左侧一竖上半部分冲刀逼印边,形成三角形的留红,瞬间打破平衡。左上角的短横冒出,又让刚刚打破的平衡复归了平衡。“鲁”字四个点,间距变化,像是本来平静湖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充满了生机。全印基本上以单刀刻成,“门”字的两竖以及“班”字的右边一竖画,稍有复刀,增加崩裂其余皆为一刀刻就。“下”字的长横的冲刀势大力沉的发力,直冲出印边,有横扫千军之势。“鲁”字顶端的破边,以及“班”字右上角短横的破边,让印文充盈印面,显得极为雄浑、饱满。(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91fad7357d8cd7b7f2764e8bb35678d3_5dcf761ej00t1qj4000ird000cj00p0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白石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自号“白石翁”。他曾说:余有“白石翁”三字印,友人常言,前朝有同字者,余又刻一印,加以“山”字。老年常二印并用,使来者知其故也。”所谓“前朝有同字者”,所指为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

北京画院现藏三百石印斋存印中有7枚“白石翁”印,未见“白石山翁”印实物。“白石山翁”印痕,可见于齐翁绘画作品,原印或已被齐翁磨去或是不知流落何方。

这枚印章印面大小为 1.7厘米见方,以寿山芙蓉石为印材。寿山印材不像青田石那般清脆,寿山芙蓉石尤为细腻,所以行刀之间,迸裂的痕迹不明显。但这也没有影响此印效果。此印最亮眼的地方是留红。齐翁把“白”字头部处理成一柱擎天不另加斜线,最大限度地产生了两片空地。“翁”字的下方也产生一片空地,与右上角呼应。“石”字的“口”部也没有压扁,而是略方,形成的留红,恰好成为一个过渡与点缀。印边不修,无需遮掩,这也是齐翁对印章效果满满的自信。(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4a14e01f2306383456abb313f1d1b708_a622be18j00t1qher00dbd000c500kd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小名阿芝”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此印“小名阿芝”颇具黄牧甫印味道。黄牧甫(1849--1908)于1881年至1899年间,两次客居广州合15年之久,对岭南篆刻影响巨大,形成了一个新的篆刻流派--“粤派”。齐白石于 1908 年受好友罗醒吾邀请到广州,从2月到第二年正月,除了回乡一趟,基本都住在广州,以刻印卖画为生。画卖出少,广州人“唯独非常夸奖我的刀法,求我刻印的人,每天总有十来起”(《齐白石自述》)。在居住广州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齐翁完全有机会接触和借鉴黄牧甫篆刻。早在20世纪30年代,齐翁点评弟子罗祥止“张佩琳”印,说:“此种刀法似黄莫父赵搞叔无此坚也。”可见,齐翁熟悉黄牧甫篆刻。齐翁刻“瓶士学篆”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与黄牧甫刻“穆父学篆”印非常相似,“学篆”两字篆法布局相似度极高。铁证般证明齐对黄牧甫篆刻有过研究借鉴。齐白石在《自述》中只字不提研习黄牧甫,很有些想法。

印面为2厘米见方,印材为青田石。“小”的笔画少,但占地与其他三个字一样,因此,其留白一定多。全印没有弧形线条,只有“小”字的左右两笔不太明显的斜线。营造出工整严谨的效果。细细观察,一是全印出彩的地方在线条的粗细变化。二是双刀冲削,线条光洁完整。这两点也是黄牧甫特别擅长的。(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0ffb60a2d660e21d1fb8dcdf9604f8bd_7b073e31j00t1qhju00cxd000cy00o4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齐伯子”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此印“齐伯子”印面大小为 1.8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这枚印约刻于四十来岁,其时的齐白石正在从丁敬、黄易中摆脱出来,转学赵之谦。《齐白石自述》记述:“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我43岁。在黎薇荪家里,见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借了来,用朱笔钩出,倒和原本一点没有走样。从此,我刻印章,就模仿赵搞叔的一体了。”由此可见,齐翁在篆刻下的临摹功夫。

此印拟赵之谦朱文一路。分朱布白属“老实为正,疏密自然”的赵之谦招式。篆法方面体现上紧下松的篆书书写意味,微微的弧线,舒展自然,流畅娟秀。文字印化不足,所以需要用稍粗的边框使全印得到稳定。整个印章的调子与赵之谦的“魏石经室”“节字”印酷似。齐白石的书法主要学何绍基、《爨龙颜碑》、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等,风格都是纵放、强劲的,而刻赵之谦细朱文一路需要小篆书法功底,这与齐白石的风格追求不相吻合。因此,这类风格的印章,齐白石刻得不多。(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c810ed36821821d373c37e98aa533e41_bdc41e66j00t1qhn600a0d000ci00kz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1864年1月1日(农历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老齐家。湘潭在清代属长沙府。出自湘潭的伟人、巨匠灿若星辰。想来,齐白石刊此印文,内心充满自豪。

这枚印章是齐白石极富代表性的杰作。青田石为印材,印面5.7厘米见方,高度只有1.1厘米。有专家认为是齐白石将印石锯成薄片的,且与齐翁节俭的习性有关。不借助电动工具锯下来,也并非易事,尽管齐翁曾经是木匠。其实,这原本应是一枚印面为5.7 厘米 x1.1 厘米高度为5.7厘米的长条形印,因为齐翁不喜欢刻长条形印,于是取其侧面作为印面,就成薄片大印了。

此印运用单刀法,造就了线条的挺拔痛快。在布局上,横直线为绝对的主旋律,施以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粗细变化,以及线条本身的变化,打破了单调。“国”字的最后一恂横,连同“长”字的上部四横,五横画排列在一起,可谓极尽表现之能事:或左轻右重,或右轻左重,或粗或细,或平或斜。这个横画阵与印中的三个竖画阵相互争艳,强烈而又活泼。印中四条短斜线,遥相呼应,像是和弦伴奏。大块的留红分布极其自然。“也”字末笔稍穿插于“湘”字底端,使“湘”字得到稳定,这是制造矛盾而后化解矛盾的妙手。三个三点水不作大变化,不落俗套,此为大家手笔。(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1864年1月1日(农历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老齐家。湘潭在清代属长沙府。出自湘潭的伟人、巨匠灿若星辰。想来,齐白石刊此印文,内心充满自豪。

这枚印章是齐白石极富代表性的杰作。青田石为印材,印面5.7厘米见方,高度只有1.1厘米。有专家认为是齐白石将印石锯成薄片的,且与齐翁节俭的习性有关。不借助电动工具锯下来,也并非易事,尽管齐翁曾经是木匠。其实,这原本应是一枚印面为5.7 厘米 x1.1 厘米高度为5.7厘米的长条形印,因为齐翁不喜欢刻长条形印,于是取其侧面作为印面,就成薄片大印了。

此印运用单刀法,造就了线条的挺拔痛快。在布局上,横直线为绝对的主旋律,施以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粗细变化,以及线条本身的变化,打破了单调。“国”字的最后一恂横,连同“长”字的上部四横,五横画排列在一起,可谓极尽表现之能事:或左轻右重,或右轻左重,或粗或细,或平或斜。这个横画阵与印中的三个竖画阵相互争艳,强烈而又活泼。印中四条短斜线,遥相呼应,像是和弦伴奏。大块的留红分布极其自然。“也”字末笔稍穿插于“湘”字底端,使“湘”字得到稳定,这是制造矛盾而后化解矛盾的妙手。三个三点水不作大变化,不落俗套,此为大家手笔。(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76a10dca23fed1c9ec12d3f321ed6358_ccbdadf4j00t1p8x800mad000ce00oa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白石”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小时候的名字叫齐纯芝,按齐氏宗派排“纯”字辈。家里人都喊他“阿芝”。号渭清、兰亭,是他祖父给他取的。1889年,齐纯芝拜湘潭名士胡沁园为师,学习工笔花鸟。同时还拜陈少蕃学诗文。胡、陈两位老师合计着给他起名齐璜,号濒生因住家不远处有一个叫白石铺的驿站,又取别号为“白石山人”,简称“白石”。齐白石刻过一枚“戊午后衛盲耿秀以謗埋苪撃钓行”印章。也就是说,1918年以后,齐白石小时候的名号都废弃不用了,“齐白石”的名号开始变得家喻户晓。此印大约刻于1931年左右,印面大小为2.3厘米 x2.3厘米,印材为带钮寿山石。“白石”两字特别简单,极难产生大的对比与冲突。捧レ】太翁将“白”字多加了一斜线,使得该字上部打破逝帨卦对称关系。“石”字上端一横稍微侵入“白”字地盘,左右两字产生了关联,加上“白”与“石”交集于一个点,进一步强化了左右两字的关联,不至于整体松散。“石”字口部下压,并且处理得很扁,让口部的上头大片留空。一切对比和冲突都显得非常ㄚ念自然,其实,处处皆是精心安排。安排,不让人感觉出刻意,即为高手。(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f0d0fb1115221b9808fe9d76e81691b7_9da9f1b3j00t1p92z00cud000cc00kxp.jpg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齐璜之印”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所刻的这枚“齐璜之印”印面大小为 3.3 厘米 x3.4 厘米,印材为寿山石。齐璜,以及濒生、白石,都是齐白石第一位艺术“贵人”胡沁园与陈少蕃合计着给起的名字。胡沁园(1847-1914),又名自倬,字汉,号钝叟。乡亲们称其“寿三爷”。精于诗、文、书、画。1889年,他慧眼识珠,收齐纯芝为徒,授工笔画法。齐翁对胡沁园感恩终生在《自述》中回忆:得知胡沁园去世的消息,心如刀扎,“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师,也可以说是我生平第一知已,我今日略有成就,饮水思源,都是出自他老人家的栽培。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得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稿,画了二十多幅画,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我亲自动手裱好,装在亲自糊扎的纸箱内,在他灵前焚化。"今天这段话,读来还能让人十分感动。把头部修齐的“齐”字,应该是属于齐白石的独造,是其特有的标记。“之”字的竖画稍微往字里收紧让左侧的留红增多。“印”字“爪”部斜线,与“齐字的斜线作呼应。“印”字的末笔伸入“璜”字的左下方,顽皮地踢了一小腿。这与吴昌硕刻的“海日楼”之“楼”字末笔伸入“日”字左下方,手法超级相似。齐翁不言学吴,就像不言学黄牧甫一样,也是有想法的。此印作,单冲刀特别雄浑。(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8aa26c3a4a8e92be62f664f61d91b3f0_100954a0j00t1p9c400i0d000d500o6p.jpg



上一篇:齐白石篆刻赏析100例(下)
下一篇:齐白石篆刻及其章法,研究齐白石···

齐白石书画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3020229号
齐白石书画院主要经营齐白石书画、齐白石传人书画、齐白石后人书画、刀画教材、家居风水画,专注于研究齐白石文化及传播书画艺术32年
网站制作:和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