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篆刻赏析100例(下) |
时间:2025-09-12 09:43:15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人长寿”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不单帝王祈求长生不老,普通人也普遍希望自己长寿。齐白石生于清同治三年,也就是公历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按农历计,齐白石出生 30 多天后进入甲子年,即为2岁(虚岁)。1937 年,齐白石75岁时,因为早先在长沙找算命先生算过八字,说 75 岁是一难关。“宜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齐白石自述》),于是,到 1957 年齐白石去世时,称终年 97 岁(虚岁)。齐翁迷信,是其局限性,不足取。不论是 93岁周岁,还是97岁虚岁,都近一个世纪,这为齐白石书画篆刻艺术的“衰年变法”提供了可能。 此印印面5.8厘米见方,青田石材质。章法上:那些分割而成的白色空间无一处是规整方正的矩形。计朱当白,生动且极富变化。“人”字字形简单,空白宽敞。“寿”与“长”字底端的留空,是齐白石匠心独运制造的空间。非如此,不足以疏密对比。“寿’字的长竖,作微微的弧线,如高悬瀑布,飞流倾泻其声若雷。同时也有界格的错觉,使得左右两边的印文相处得更加紧密且从容。刀法上,向线冲刀,崩裂面在线条的下侧,上侧光洁,使朱文线条表现出单刀侧锋效果,爽劲痛快。也与白文单刀线条的风格达到了统一。(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一息尚存书要读”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白石从4岁到7岁,跟着祖父认得三百来个字。外祖父周雨若在枫林亭附近办蒙馆,8岁的齐白石入馆发蒙,读《四言杂诗》《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因为家里人手不够,要帮着做点事而停止了。齐白石挑水、种菜、放牛、砍柴,闲下来时硬是把一部《论语》读完了。成名以后的齐白石,依旧发奋自强。伟人毛泽东常说一句中国俗话“活到老,学到老”,他身体力行,临近生命的尽头还想读《容斋随笔》,离心脏停止跳动只相隔 14 天。齐、毛,都是好学的绝好榜样。 此印印面大小为 4.2厘米 x4.2厘米,印材为带钮青田石。印文七字分三列布局。因为“一”字笔画简单,所以与“息”“尚”并成一列。然而,“一”字依然占有足够的空间,它的上下两端留着足够的留红。以此为发端,“尚”“存”“读”字重心靠上,使下端都产生了留红。“息”字“心’部、“要”字“女”部都重心左靠,使得右下方留红。再加上“书”字中部右侧留红,以上的留红呼应和谐。“存”字长竖粗壮浑厚,使不平衡的“要字有了依靠,建立了平衡。此外,字内,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并笔,也是齐翁增加虚实的惯用手法。(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三千门客赵吴无”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定居北京,尤其是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的画与印,均独树一帜,声名日隆。应林风眠、徐悲鸿邀请,齐翁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该校数次易名)担任教职教授中国画。除了美院学生之外,拜入齐门学习中国画和篆刻的弟子众多,著名的有:李苦禅、李可染、贺孔才、杨泊庐、梅兰芳、瑞光和尚、邱石冥赵羡渔、方问溪、娄师白、王雪涛、于非闇、胡洁青、郭秀仪、陈大羽等等。最杰出、成就最大的弟子当属李可染先生。“三千门客赵吴无”,齐翁很自豪认为赵之谦和吴昌硕的学生门人都没自己多。学齐而陷入似齐的多,学齐而能跳出齐之藩篱的寡。 此印印面大小为 4.4 厘米 x4.4厘米,印材为青田石。印文七字作三列安排。文字间的错落颇见匠心独运:“三”字笔画最简,占地自然也是最小,三横不等分,粗细有变化,全无窘迫感。接着“千字上紧下松,竖画粗壮,搭在“门”字右框左上方。“客”“赵”“吴”三字的底部均留红,全印的疏密关系,浑然天成。此印复刀痕迹较多,如“三字的上下两横、“门”字的左右两长竖等等。复刀,但不是来回刻的双刀,而是保留单刀形成的一面光洁一面毛糙的线条效果,使线条显得既雄浑沉着,又凌厉痛快。(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有衣饭之苦人”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有衣饭之苦人”,乃齐白石翁自嘲也。白石翁有妻子陈春君、副室胡宝珠,陈在湘潭,胡在北京。有7个儿子,5个女儿。两大家子几十口人,主要靠着白石手上一支笔养活。“有衣饭是一种自豪。苦不苦呢?应该说肯定不容易,但甘苦白知。累了,歇歇也正常。1932年,齐翁画《息肩图》,题诗:“眼看朋辈归去拳,哪曾把去一文钱。先生自笑年七十,挑尽铜山应息肩。”70岁了,尚不能息肩,甚至 80岁、90 岁了,也未曾息肩,直至生命的终点,或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或是苦中有乐,乐此不疲。 印面大小为 3厘米 x3厘米,材质为青田石。印文分三列。“有”字长竖画穿插到“衣”的右上角,“饭”字两长竖画,也伸入“之”字的领地,'人”字右肩傍着“之”的左上头,“苦”字与“饭”字粘连,以上手段紧密了整体结构。全印的横画少有水平状,“苦”字“古”部的第一横,“饭”字“反”部顶部的一横,与“衣”字的头顶左半部分,它们都带着基本一致的倾斜度。“有’字头顶的横线,“饭”字“又”部的斜线,加上“衣”字头顶右半部分,它们的倾斜度也基本一致,这两组倾斜度相同、方向相反的线条,相互对立构建起力量的冲突与平衡。“有”字的“月”部弧线,有图画感,但稍显孤独。(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思持年少渔竿”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无年款,印面大小为3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应是齐翁晚年怀念童年时所作。人到晚年最爱回忆童年,行为也似童年,所谓返老还童。这也是心理学称为“第二童年期”的现象。齐翁晚年写诗、作画、题款,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到童年,再现童年的情景。画芋头,题诗:“自家牛粪正如山,煨芋炉边香扑鼻。”画竹,题诗:“儿戏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后路高低。而今老子年七十,恍惚昨朝作马骑。”画《鸡笼图》,题款:“白石老人小时善织雀笼,忽忽七十余年矣!”齐翁还有《儿时钓虾图》诗:“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诗有一注:“余少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出水,钳犹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齐翁的童心,富有情趣,蕴藏着机智与深刻内涵。 “渔”字三点水,采用了弧线,使字形特别标致。左上角的破边,也使“渔”字不显得逼仄。“字缩短,“年”字伸长。“持”字也微微插入“思”字的左下方。让结构严谨。“竿”字的下半部留红多,所以,齐翁给长竖补加了一刀,拓展了厚度,增加了分量。至于竖画的末端崩出一个大圆点,相信这是鬼斧神工,而非齐翁所能预计的。(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池中雨”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是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的一枚印章。印面大小为2.2厘米 x2.5厘米,印材为青田石。边款曰:“北堂集缶翁印甚丰。质雅先生示与余十九,有一印篆'池中点点雨’。今余捡三字刊之,甚自得望正。甲成十月,白石记。”甲成年,即 1934年。相去刻“老夫也在皮毛类”已经整整过去 10 年,齐翁早已经通过“衰年变法”,步入了他的印艺成熟期。印侧刻“甚自得”,颇有比肩缶翁之意。这是齐翁的艺术自信。 这印文三字并不容易处理。齐翁把“中”字稍稍压扁,占地略小,但又通过中竖与“雨”的中竖几乎贯通。“中”字的收笔很重,强调了字的独立性。贯通的这一长竖,与“池”字的三点水相协调。这个三点水的三条竖线,与“也”部的长斜线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使微微倾斜“池’字得以稳定。“也”部稍压低,使头部留红增加,右边一短竖放低,避免留红的形状失之呆板。“雨’字以众多碎点象形雨点,这也是齐翁招牌动作,虽稍带俗气,却独得天趣,画面形象感十足。冲刀产生的迸裂如雷似电,三点水旁的自身的并笔,以及它与左右两边的笔画的残破,增添了厚重感稳定了印面。(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阿好介”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质兄属刊。姑苏语,甚有趣。辛此印边款道:巳,白石。”质兄,即陆质雅。辛巳,即1941年。“姑苏语”,即苏州话。苏州,古称吴,又称姑苏。苏州话“阿好介”,就是“好不好”的意思。这是齐白石唯一一枚方言印。因为陆质雅的夫人龚林英是苏州人。篆刻创作,有的印人从布局出发,对印文会特别挑剔遇到他认为好刻的文字甚至会反复刻。而有些印人,会把很有意思的印文拿来创作,不论其字法布局有多难。齐翁当属于后者。 三字印文作两列排布,“阿”字独占一列。把“阿字的重心上提,下部形成大片留红,又以“可”部的长弧线打破这片留红,突显印面上的变化。“好”字的“女”部的弧线,与“阿”字的弧线相统一。印章左侧的留红,与“阿”字的头顶上的留红形成呼应。在布局上,全印在富有变化的基础上达到高度的和谐。“阿”字的左耳旁长竖线的加重,以及残破并笔,使得分量十足。印章左上角的逼边破边,强化了全印虚实对比。印章下部的六条垂线,其角度、粗细、长短均不雷同,尽显变化之能事。运刀如使笔,单向冲刀轻松果断、精准而写意。(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图像印”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章除了镌刻文字,还可以刻图像,这类印章,称为肖形印、像形印。以动物、神化图形入印居多。汉代肖形印就已经非常丰富。魏晋以后式微,直到明清、民国偶有印人涉猎,成就甚微。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所起色。来楚生贡献至伟。“他把肖形印从单个引向群体,从仿古引向生活,是一种发展,为后来肖形印的创作打开了一条宽阔之路。”(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其实,早在 20 世纪20 年代,齐白石就掀开了图画印的一扇大门,影单形只,踽踽独行。 齐翁所刻四面印对章共八图,今选其二。印面大小为5厘米x5厘米,青田石材质。边款曰:“此二石八图乃老萍辛酉闲作于京华。有客见而奇之,求之去。不期今为质雅先生所得,石缘也。此重记之。时庚午,白石。”辛西年,即1921年。庚午年,即1930年。这段文字记录了陆质雅与白石的一段“石缘”。齐翁图形印实践多与陆质雅有关。“求余石上刻画者寡也,衡若(即陆质雅)先生嗜余篆刻,能及此者,第一人也。”(齐翁“又得浮生半日闲”印边款语) 在石上,齐翁刻图题字,可谓石上丹青,惊世骇俗。其图画印,线条刻画简练。“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水小荷错落有致。蜻蜓轻盈、小荷微动。“闲坐小窗读周易”,柳枝迎风摇曳,几只水鸭在嬉戏,还有屋里读易之人,情趣盎然。(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又得浮生半日闲”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6.9厘米x3.2厘米。这是齐翁为陆质雅所刻的一枚印章。边款是篆刻艺术重要组成,一如书画作品上的款跋。隋唐官印上有背款,只记录铸造机构、铸造时间、印文、编号。文人篆刻兴起后,边款内容拓展到与创作相关的所有内容,如创作的经过、对艺术的见解等等。各种书体均可用于边款,可以阴刻,也可以阳刻。齐翁的边款习惯从印的左侧刻起,绝大多数为楷书阴刻。清代赵之谦刻过“马戏图’边款,开创了人物图形入边款的先河。齐白石也刻过“秋水鸬鹚图”图画边款,可谓以山水画完整入边款之第一人,其意境超迈古今。 这枚印的边款为篆书阳刻长款、阴刻楷书、图画款,罕见。印章刻于1932年。或许齐翁刻此印时,把精力心思全部给了边款,印文刻得倒显得不够精彩亦或许,白石老人“素不喜刻条石”(齐翁评贺孔才“般若盒”印语),长条形的印章,也是其短板。亦或许这是陆老板的命题,而且润金可人。印的右侧有“又与“浮”字的留白相呼应,疏密关系得当。印的左侧效果不佳。“半”字的中竖虽然痛快,但其左侧的留白缺乏变化。“闲”字下方的留白,以及其左侧与印边的并笔借用也有些突兀。不过,得包括“秋水鸬鹚图在内的满工边款,质雅先生应该足矣。(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欣欣然也”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齐翁为陆质雅而刻。“欣欣然”,就是高兴呗。《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篇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陆质雅为何嘱刻这印文,不得而知。不过,人生不管顺逆,乐观点总归是好的。与印文文义统一的是齐翁的运刀也显得非常欢快,如亲见,齐翁必定也欣欣然也。两短横,为重文符号。甲骨文就有重文符号的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有更多的运用。重文符号可以避免文字雷同,齐翁常用,或嵌入字内,如“青草池塘处处蛙”印;或单独列出,如这枚“欣欣然也”。 此印印面大小为3厘米见方,以寿山石为印材。“欣欣然也”,有重文。如果把重文符号收小,黏附在第一个字上,全印则可以当三字印布局。但齐翁将重文符号单列,占一格。两短横,占地少自然留红就多。“也”字笔画简单,自然留红也“欣”多。这些留红成为此印最为夺目的闪光点。字末笔长斜线,细而韧。“也”字的末笔,斜冲入重文符号的地盘,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两根斜线十分和谐。刀法上,全由单冲刀刻成。不少线条呈现出尖尖的刀痕,也任其自然,不加修饰,图一“痛快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双倾”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2.4厘米 x2.4 厘米,印材为青田石。1922年,吴昌硕说了一句:“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齐白石听闻之后,在 1924 年,刻了一方“老夫也在皮毛类”印章,隔空回应。这就是南吴北齐的“皮毛事件”。有论者称,以此年为界,齐白石对吴昌硕的称谓由“吴缶老”“缶老”变成了“吴缶庐”“老吴”“吴昌硕”。这枚刻给陆质雅的印说明事实并非如此。这枚印刻于1933年,边款道:“质雅得叔苍松图,上有缶翁题观七律一首,实乃双绝也。属余刊此二字钤之,谓又一绝也。幸甚幸甚。”称“缶翁”,赞双绝的同时,还没忘了赞一下自己。第一次刻的“老夫也在皮毛类”,后被磨去,说明只是一时情绪。齐翁 80 多岁重刻这一印文,则与吴昌硕的“皮毛”之言无关了。 字的重心都上提,尤其是“双”字,头顶笔画嵌进印边,上部分极密,与下部分的空,形成强烈对比。“倾”字左侧以笔画代边,属于取巧。“双,隹二枚也。从雠,又持之”(《说文解字》)齐翁将“双”字刻成从“寸”“又”(手)形下加横,或可当作饰笔。齐翁篆刻字形不泥古,此为一例。是否为瑕疵,见仁见智了。(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八十岁应门者”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3.2厘米见方,印材为寿山石。晚年的齐白石不论白天还是晚上,经常锁门拒客。有人访他,拍门环,先由仆人问明来者是谁,进去告知,然后,白石老人再亲自出来,脸贴门缝看清来人,愿意接见的,亲自开门请进,不愿意见的,就由仆人回答“主人不在家”。挚友来访,也可以“隔了大门,高声通名”(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齐白石在《鹌鹑图》中,题款:“好鸟好鸟,不识骚扰。不耻百结衣,不羡饱鹰爪。能知不越前横草。”写鸟,其实就是写人。 此印谋篇布局,有巧思。六字作三行排列,是白石常用手段。左边借笔为框,非常自然、妥帖,不然,印文的左边竖画会与边框平行,产生累赘感。“者”字和“十”字的中竖分别穿插入“门”和“八”如同榫卯,坚固了结构。三个对称的字,也作了一些变化:“八”字左长右短,“十”字横画左轻右重,“门”字左松右紧。“八”字右笔虽短,但巧妙接边,增加了它的分量。“应”字向“十’字踢了一腿,像是严肃的场合,戏谑了一下,有趣,但稍稍显得不和谐。(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形似是末节”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2.52 厘米 x2.54 厘米,印材为青田石。此印是白石老人为朱屺瞻所刻的一枚闲章。是朱屺瞻的命题,还是白石老人自定印文?从白石老人留下的文字中只有“从乱离中绕道五万里外尚寄石来京华”(齐白石《为梅花草堂白石印存序》)的记述,其余已难以考证。透过齐、朱两位艺术家的画作可以判断,“形似是末节”,形似易,神似难,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应该是他们审美思想的共同认识与表白。也因此引以为知已。况且,在齐翁“杜门”,停止卖画的特殊时期,朱屺瞻还是印章大买家。 五字印文按二二一排成三列。“形”字的三撇起于印边之外,“节”字左侧圆弧形,而且上下留红再加上印面的四个角或劈或削,形成似圆非圆形状,从而使整印厚重圆浑,如真气充盈、鼓胀。“是’字头偏左,“节”字头靠右,两字颇具亲和感。“似”字的留红与“节”字的留红刚好呈三角形呼应。全印以单冲刀刻就,看不到复刀痕迹。刻出的线条活泼灵动。(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心游大荒”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面大小为 2.48 厘米 x2.5 厘米,印材为带钮寿山石。落款“屺瞻先生。七十八翁白石”也就是“逃过七十五一关”的第二年,即 1938 年。在卢沟桥事变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被日军占领。白石先生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职,闭门家居。从1937年到1945年,锁门客。齐翁共为朱屺瞻所刻 73枚印,大部分是这一特殊时期所完成的。 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印章篆法从《天发神谶碑》《汉祀三公山碑》变化而来,大胆创新:从而将篆书圆笔改为方笔,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形成了齐家篆法。像这枚印中“荒”字婉转婀娜的圆笔,在齐翁印章中极为少见。全印以包括三条反S形弧线在内的纵向垂线为基调。共有十七条较长的垂直线,齐翁主要以间距和粗细作手段,加以变化。左右对称的“大”字的竖线,松左紧右,“心”字的竖线则是松右紧左,使全印有一股向心的力量。在用刀方面,“心”字横向线条的用刀也与习惯用刀有所不同,即,光滑面在上,崩裂面朝下。有人根据崩裂面的方向来断白石印章之真伪,显然并不可靠。(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师竹”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印面大小为 2.75 厘米 x2.78 厘米,印材为带钮寿山石。白石为朱屺瞻所刻。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竹、梅、松,又称为“岁寒三友”竹子有清俊不阿、高风亮节、虚心劲节、清淡高雅的品质。东晋王子猷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印主不单喜爱梅花,还喜欢修竹,可见其品格心志。印章有一原款:“仿古之法不可少,用心机则精神极美焉。弘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原印印文是什么,从边款看,作者创作是“用心机”的,但效果未必能“极美”。原印面被磨去,取而代之的是齐翁的“师竹”,也不算冤。 此印两字,作左右排列。“师”字紧左松右,使右侧留红增加,以此打破匀称,拒绝了平均。“师”字收窄了的左边,顶上一斜画,伸进右边的顶上,形成字内穿插镶嵌。如果没有这一笔,右部会显得过于霸道。“竹”字的斜画,都进行了弱化,类似于竖画,只是稍带倾斜。全印十根差不多长的竖线,加上凌厉而又沉着的冲刀,颇有“痛快’感。十根竖线的落脚点高低不一,使底部的留红如同初升之旭日,具有升腾跃起的动感。(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劲节冰霜”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印材为昌化石,边款曰:“屺瞻先生识篆刻,用意刊之。白石。丁丑。”言下之意,因为屺瞻先生懂篆刻,因此,齐翁得认真对待。那如果是普通求印的人呢,就随便对付一下么?这完全是可能的,起码用心的程度有差别。所以,齐翁也刻了不少较为草率的作品。学习和欣赏齐翁作品不能不留意。精品的造成,除了用心的程度影响外,还与材料、印文内容、创作环境、情绪等等有关。齐翁在 20 世纪 20年代有一段“四不刻”告白:“印语俗不刻,不会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这也是齐白石的精品意识。有了精品意识,能不能做到,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枚“劲节冰霜”绝对是精品。“劲”和“冰”字占地少却不觉其小,变“节”字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再把“卩”部压低,使“劲”字的“力”部与“卩”部连接,带有穿插的味道。“霜”字的头顶一横,放到了“冰字的地盘,像是给了“冰”字斜笔一个极稳妥的承托。“雨’部八个小点错落有致,如同飞洒的雨滴。三处并笔粘连借用得很巧妙。印中斜线也极协调。印文中并笔之后线条的厚度,与边框的厚度基本相同,也增添了和谐度。把朱文线条刻成如单冲刀刻出的白文线条一样的效果,此为齐翁刀法。(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梅花草堂”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枚印印面大小为 4.99 厘米 x4.98 厘米,昌化石印材。布局、刀法、线条都极为精彩,最可惜的是将“某(梅)篆作“呆”了。某,酸果也。从木从甘。酸果之梅,篆作某。呆,明也。从日在木上。显然,老人不小心没把“某”与“呆”区别开来。齐白石共为朱屺瞻刻过七枚“梅花草堂”,只有这枚出现了用字的问题。 白石刻印时常会“造字”,这也成为被人诟病的地方。造字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没有篆体的汉字,要么假借,要么造字。像姓名印为了“不擅改他人名讳”只能造字,这基本成了印坛共识。至于词语印,使用假借字本也无可厚非,但难免存在理解容易混乱的问题。因此,造字成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收录汉魏印文共计 2646 个汉字,重文达 7432 字,平均1个汉字有近3种写法:说明汉代印人对入印文字的驾驭是比较自由的。为了印面审美需要,对篆字基本形状作省减、繁饰或是变形,成为汉代印人制作印章的常见手段。“今人墓古,古人摹谁”(齐白石印文),“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齐白石《题陈曼生印拓》) 这枚印的“呆”字“日”部左上角与边框粘连,可以含糊过去,如果让右边竖画向上出头,就使“日”变“甘”,“果”成“某”(梅),整个印章就完美无缺了。(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屺瞻”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屺瞻,即朱屺瞻。他是海上著名画家。随随便便活了104 岁,是全世界最长寿的大画家。有一个观点影响广泛,那就是中国书画家多长寿,可以举例古代有欧阳询(84岁)、柳公权(87岁)、文明(89岁)、董其昌(81岁)等等,近现代有吴昌硕(83岁)、齐白石(93岁)、黄宾虹(90岁)、林风眠(91岁)、张大千(84岁)、沙孟海(92岁)等等。其实,也正是因为他们长寿:所以成就特别高。寿命不长的书画家也不少。不可否认书画可以修心养性。朱先生高寿,与其“疏散是本性”(自用印文)、生活“恬淡自适”(自用印文)应该有关。 印面大小为 3.17 厘米 x3.43厘米,印材为艾叶绿石。因为印材石性的原因,虽然全以单刀冲刀镌刻,崩裂的情况很少出现,所以,线条显得劲挺干净。“瞻”字多根横画线条左重右轻,加上字内的并笔处理,使所有的力量汇聚在长长的撇画上,使“瞻”字耀眼夺目。“屺”“瞻都是左右结构,安排上忌平。白石老人采取了有变化的左高右低的字形结构,盘活了全印。印章下半部分的留红,从左到右,依次为高一低一高一低,如山峦叠嶂,气势雄阔,亦如美妙音符,娓娓动听。“屺”的“山”部向上直接冲出印边,稍显过于直白,而“已”末笔垂下逼边而不破边,则增添了稳准狠用刀的意味。(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六十白石印富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画家朱屺瞻心慕白石篆刻,精心挑选精美的印石,从上海寄往北平齐白石处,订制印章。来来回回,集得 60 多枚,朱屺瞻自号“六十白石印富翁”。若放在今天,拥有 60枚白石印,那就不仅仅是精神的富足者也将是经济上的大富翁。到 1950年为止,朱屺共藏73 枚齐翁印。2000年,朱屺家人将这些珍贵无比的印章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有《梅花草堂白石印存》刊行。 此印边款云:“屺瞻仁兄最知予刻印,予曾自刻'知己有恩’印,先生不出白石知已第五人。甲申,白石。甲申,即1944年。这一年齐白石84岁。历经衰年变法的齐白石,篆刻艺术处于“齐派”风格的成熟时期,用刀恣肆纵横、大刀阔斧、痛快淋、精妙迭出。青田石材料,以及这枚印章印面为3.55 厘米 x3.49 厘米.尤其适合白石老人发挥最佳状态。全印单刀刻就,只见一处复刀,即在“石”字的顶上起笔处加了一刀,形成左低右高,打破与印边的平行。“白”字顶上的竖画微微靠右,腾出空间让左边的斜笔安处得自然妥帖。“白”的头部、“印”的上部、“翁”的下部,它们的斜笔在相互角力,却不显凌乱。用刀已经把整体表现得神完气足,做残等手段就成了多余。(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朱屺瞻”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是一枚昌化鸡血石印章。昌化石是中国印章四大名石之一,而又以其中的鸡血石最为名贵。朱屺瞻(1892-1996),名增钧,号起哉,又号二哉老民,斋号有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太仓人,擅山水、花卉。朱与白石老人订交约始自 20 世纪20 年代末。因为推崇白石篆刻,拒徐悲鸿愿为代求的美意,通过上海荣宝斋,按润例订刻。神交十余载,白石老人称朱屺瞻为“不出白石知已第五人”(《六十白石印富翁》边款语),朱屺瞻则因获白石印六十余方而颜其斋为“六十白石印轩”,自称“六十白石印富翁”。成就一段佳话。 印面大小为 1.76 厘米 x1.79 厘米,此略带长方的印面,为印文的安排提供了便利。“朱”字重心在上,下部则自然留红。“屺”字“已”下部有空,像密闭的房间打开一扇窗,让人舒畅。“瞻字占地比“屺”字稍多,使其繁复的笔画得以舒展。处理笔画繁多的字,方法大致有四:一是占地多些二是笔画变细靠紧,三是并笔,四是简省笔画让篆法发生变化。“屺”字占地少了,齐翁在“山”的底部加了一刀,让“屺”字陡增了分量,且与“朱”字中竖底端的迸裂而成的粗笔,遥相呼应。此乃神来之笔。基本以单刀冲刀完成。(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老年流涕哭樊山”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樊增祥(1846-1931),原名嘉,字嘉父,号云门,别号樊山。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进士,工诗善书,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1902年齐白石第一次远游。经好友夏午诒介绍认识樊山。樊樊山时任陕西布政使。时为文坛名宿的樊山老人为名不见经传的齐白石亲手撰写治印润格:“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这是齐白石第一次得到名人为他写的润格。辛亥革命后,樊樊山闲居北京。齐白石在湖南湘潭遭受兵乱之苦的时候,樊樊山写信劝产白石离开湖南到北京以画谋生。齐樊之间多有诗文往来。1931年3月,樊樊山在北平病逝。产白石刻“老年流涕哭樊山”“流涕哭樊山嘉”,纪念樊樊山。 三个印文七字作三行排列。“老’“年”“樊”字上紧下松,底部均留红,形成疏密关系。“流”与“涕”字之间,也稍微留一空间,不至于过度拥挤。“年”字横画粗细不同,竖画微偏,化解了绝对对称,又表现出线条的生动与活力。“流涕”的三点水只用六条竖线,但方向各不相同,各有姿态,这也是齐翁惯用手段。刀法肯定而精准,几乎看不到复刀痕迹。(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七五衰翁”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1937年,丁丑年。这年初,75岁的齐白石刻了这枚自用印。印面大小为 2.8厘米 x2.8厘米:印材为青田石。《齐白石自述》称:因为齐翁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说:“在丁丑年,脱丙运,交辰运。辰运是丁丑年三月十二日交,王午三月十二日脱。丁丑年下半年即算辰运,辰与八字中之成相刑美中不足。”还说:“十二日成时,是交辰运之时属龙狗之小孩宜暂避,属牛羊者亦不可近。本人可佩一金器,如金戒指之类。”齐翁一一照办了,用了这所谓瞒天过海法,给自己直接加了2岁口称 77 岁,以此逃过 75 岁劫难。在齐白石的画作中,没有署 76 岁的。署“75 岁”的画,只有农历三月十二日前所作,数量不多。 “七”与“五”字形简单,“五”字字内中宫收紧,使留红更加突出。“衰”与“翁”稍有穿插'翁”字的“羽”部采用了简化的字形,增加了底下的留红。“衰”字与“五”字的并笔,遥相呼应,协调统一。全印基本单刀刻成,稍有复刀,也是针对线条头部过于薄弱作的修正。两侧印边,线条破边而出显露纵横的气势。(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夺得天工”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边款告诉我们印章的“身世”:“甲成十月第十日,为万里弟刻,白石。”甲成年,即 1934年。万里弟,即马万里。马万里(1904-1979),原名瑞图字允甫,别署曼庐,号大年,江苏常州人,斋号墨君堂。九百石印精舍等。善丹青、篆刻,问学于吴昌硕、曾熙,曾任上海真如国立暨南大学国画系教授、上海美专教授。1935年与黄宾虹在广西举办书画联展。1936年与徐悲鸿共同筹办广西第一届美术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于全国各地多次组织书画义卖活动支援抗战。1941年创建桂林美专。与著名学者马君武并称为广西'二马”。在 1995 年荣宝斋首届印章专场拍卖会上,齐翁这枚“夺得天工”与另一枚“草木未必无情’起以 24.2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个天价印章纪录,在随后的几年未被打破。 印文四字,两繁两简,天然的疏密关系和矛盾冲突。俗手遇之会犯难,老手遇之易出精品。齐翁将“夺字的右侧中部微微收敛,形成一狭长的留红。“得”字紧上松下,也让字的下部产生一块留红。印章右半边的这两块分量不重的留红与印章的左半边留红相呼应。“天”“工”两字,用线条的粗细变化打破其原本对称的结构,让印面变得生动。“夺”字的并笔残破,加上印的左右两侧破边,顿生三个“亮点”(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泱漭”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是齐白石为陈师曾刻的椭圆形印,印面尺寸为2.3 厘米 x1.3 厘米。非方形印,在齐白石的所有篆刻作品中所占比例极小。他曾经说过:“凡天然印不易为。……古人无天然印,实不雅观也。此不正之石,可不为为是。”(点评门人贺孔才“学道爱人”印批语)印面当以方形为主,这是对印章印面形制约定俗成的主流。先秦及秦汉古印,不见有天然形印。非正方形印倒是在古玺中就存在了,如心形、曲尺形、生角形等等,但也绝非主体。齐白石三百石印斋的藏印中,只有一枚是天然形印,是为其副室胡宝珠刻的一个“宝”字。在现当代,极少见书法大家用天然形状印章,正所谓“不雅观”。天然形状印章,主要泛滥于二二流及其以下的书画作者之中。 “泱漭”两字都含三点水,不作大的变化,“泱”字的三点水稍稍断开,而“漭”字的三点水不断开,直接三竖画。两个三点水,几乎也是安排在同一个垂直线上,看上去像一个三点水,由两字共用。“字的右边又是四个相同的部件,也是几乎不做刻意的变化。显得特别的大方和自信。刀法上,开始出现向线下刀的痕迹,但总体上还是整洁的。当属齐家刀法形成的发轫期作品。创作时间,估计是 1917年。(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浣华”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这枚印章是齐翁为梅兰芳所刻。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作画时亦署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他是20 世纪最辉煌最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除了他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艺外,还与他具有高尚品格有关。齐白石视梅兰芳为知己,他们的友谊,堪称文坛佳话。1920年,“记得是在九月初的一天,齐如山来约我同去的。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那时他住在前门外北芦草园,他书斋名缀玉轩’,布置得很讲究。他家里种了不少花木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我也画上了此花。当天兰芳叫我画草虫给他看,亲自给我磨墨理纸,画完了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非常动听。”(《齐白石自述》)之后,梅先生向齐翁学画、执弟子礼。齐翁给梅先生刻过“梅郎”“梅澜”“畹华”“浣华”等等名章。 齐翁习惯把三点水写成“川”字模样,左右两侧的线条不断开,这是取法于《天发神谶碑》,线条不断,流动性强。“浣”字右侧竖画借边拓展了其右下方的留白。“华”字中间的长竖画,斜斜地气势逼人、破框而出。对印的边框做如此大的残破,也是齐翁一绝。(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七三老妇八千里”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此印为齐白石居京鬻画,思念千里之外湘潭发妻之作。白石发妻陈春君,12岁嫁到齐家为童养媳。他们的“恋爱”充满了旧日时代乡村青年特有的“含蓄”与“浪漫”“只因那时候不比现在开通,心里的事,不肯露在脸上,万一给人闲话闲语,说是疼媳妇’,那就怪难为情的了,所以我和她,常常我看看她,她看看我,嘴里不说,心里明白而已。《齐白石白述》)1881年,齐白石 19岁,跟随周之美师傅学习木雕 3年多出师了。出师是一喜,喜上加喜的是,同年,齐白石与陈春君“圆房”成了正式的夫妻。陈春君聪明、能干、贤惠,生三儿二女,为齐家操劳一生。齐白石对发妻也是感恩一生。他们的婚姻由父母定,但他们恩爱和睦,实属幸运。陈春君较白石年长一岁,故断此印为齐翁72 岁时所刻,时为 1934 年。 此印印材为寿山石,兽纽,印面大小为3厘米x3厘米。印文七字作三列排布。将“三”字嵌入“七’字,巧妙且自然。"“妇”字的“女”长“帚”短,是此印大亮点。它成为盘活整个印面的关键。“千字的紧上松下,形成了字内的虚实对比,同时,形成的虚处与“八”字的虚处相呼应协调。大量的向线下刀,让线条极富变化。印的四边略粗,对印文也起到一个收拢约束的作用。(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如何鉴定齐白石所刻的“七十以后”印章?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答:在所能见到的齐白石篆刻中,印文带行年的作品准确地说是从 70 岁开始的。之前刻过“五十以后始学填词记”“戊午后以字行”,不是严格的行年印文。从“七十以后”开始,刻过的行年印有:“行年七十三”“七十三岁后镌”“七四翁”“七五衰翁”“七八衰翁”“七九衰翁”“吾年八十矣”“九九翁”(九九取意八十一)、“吾年八十二矣”“行年八十三矣”“年,“年八十六矣”“吾年八十七矣”“吾年八十五矣”八十八”“年八十九”“年九十”“九十二翁”“白石九十七矣”(所用刀法,与齐翁习惯迥异,故断为他人代刻)。“七十以后”印的边款内容很有趣:“此石宝姬处借来,予八十岁后倘不死,当另刊一石,此石退还。白石。”“另刊一石,此石退还。”以刀石立字据,也没用。白石借石,如刘玄德借荆州矣。老夫少妻之间的文艺幽默,倒是佳话一则。 在齐翁众多带行年的印当中,这枚实属很平常。七”字和“以”字字形简单,而且都在印章上部,同时都受到挤压。齐翁强化了“十”字下部的留红,但显得刻意了。刀法上,基本使用单冲刀。“后”字两个三角形运刀较为含糊,产生的线条很浑厚,异于印内其他线条,也显得孤独。(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齐白石篆刻赏析100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