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文化事业推广部:姚经理15138948246
齐白石文化字画销售部:谷经理17621914697
邮箱:qibaishichuanren@163.com
网址:www.qibaishichuanr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场
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时间:2019-05-14 13:16:38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白石老人从古人遗产中明确了中国画必须“形神兼备”,因此画家一定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得心源”是画家根据生活积累、笔墨技法的掌握和对世界的看法,刻苦地构思,进行创作。创作首先需要生活积累,也就是“外师造化”的意思,用白石老人自己的话说是“观天地之造化”,“对天地万物写生”,积累素材。

白石老人常常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因为写生才能认真地观察描绘的对象。白石老人在《诗草》中记道: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

又在画上题道:

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

老人写生的功夫非常深,所以他的作品中都具备着物象的高度真实感。

白石老人在初步吸收和掌握了笔墨技巧后,为了不陷于单纯玩弄笔墨和形式主义,为了获得艺术的创造性的条件,一生注重“师法造化”——写生。

他在四十岁以后,五次出游,游历了半个中国。这些祖国的名山大川,开阔了他的胸襟。同时他在家里养虫鱼、种花木,对花鸟虫鱼在外形和神态上作深入地观察。

对客观实际深入地观察,也就是他能大胆加工进行创作的现实根据,所以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时候,其作品的风格大变,这时,老人的作品已经快到成熟的阶段了。

白石老人在创作过程中,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一笔一墨都有客观根据,与单纯玩弄笔墨根本不同。他在自写的小传里曾说:

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中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为也。

这正说明老人学画是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出发,在创造中奠定了真实描写的基础。这是他杰出艺术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甲、花鸟草虫

白石老人对花鸟虫鱼的写生功夫很深,从小就喜爱勾画山花、幽草、小虫、小鱼。二十岁以后做画工,画谱画帖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对花、鸟、虫、鱼写生创稿。“五出五归”后,他在家中种植了几十棵梨树、梅树、枇杷树、桃树,养鱼,养昆虫,庭院中长满野花野草,所有这些都成为他观察与写生的对象。

写生与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不写生,就没有办法进行创作。白石老人常强调:写生是画家经常的工作,花鸟画家对花、鸟、虫、鱼要仔细地观察,对微细末节琢磨透了之后,还要注意每时每刻对象的变化和不同的特征,揣摩其习性,抓住它最动人的部分,加以取舍,大胆创作,把它们的特点突出地用笔墨表达出来,才能“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

花 卉

白石老人画花卉大都是写意的粗枝大叶,但和单纯玩弄笔墨的作品大大不同,仔细研究,每笔不苟,都是从写生中提炼出来的反映现实的作品。

老人常对学生说,粗枝大叶不是胡涂乱抹,不是单纯玩弄笔墨,而是笔笔都要讲出道理来,笔笔都是有根据的。当然,每一笔的根据都要付出很大劳动。白石老人为画南瓜,先自种南瓜,仔细观察。画上题道:“画画喜种瓜为样,定打轻锄手自持。”老人为画葫芦经常观察葫芦的不同品种,发现葫芦并非千篇一律,曾记道:“余尝见××翁院落有青藤一本,其瓜形不一,始知天工自有变更,使老萍不离,依样为之也。”

老人还对我说过,粗笔写意尤其要注意细节,细节是构成“形神兼备”的条件,具有特点的细节,必须着重描写才能真实。细节不符合对象,是由于画家不明确某些细节的重要性或没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所以作出画来不会生动。他曾举例说:“枇杷梗要粗大,冬瓜梗要细小。”

白石老人五十八岁(1920年)时,梅兰芳先生从他学画。梅家牵牛花有很多种类,花有很大的,特别好看。从此,老人画牵牛花有的如小碗大,并有题句道:“百本牵牛花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不久,可巧被画家姚华看到了,认为没有根据,胡涂乱抹,单纯玩弄笔墨。白石老人就特意同他到梅家看花,看完花后,姚华非常惭愧,从此也就更加佩服白石老人在创作上认真严肃的态度。

白石七十岁(1932年)的秋天,我见老人屋中摆着一盆玉簪花,老人正为花写照。画完遂题道:

友人凌君直支,前年有人赠以栀子花,故凌君画大佳。余今春有门人赠余玉簪花,画亦不丑。

他说:“这种花洁白净穆,而且香气清幽,与一般花气不同,所以很喜爱玉簪花。”他画好后挂起来,和我边谈边看,自觉未能抓住玉簪花的精神,于是一连又写生了几幅。

这幅小画(图1)能把玉簪花的精神描绘得十足。试看几个墨叶,一茎直上,茎旁小叶丛中长满花朵,只有一朵正在开放的,其余均含苞未开,已开的与未开的花朵,大小参差。这在对花写生时要很用心观察才能画出。尤其已经开萎了的一朵,下垂几笔,若断若续,更觉真实。根旁画两株鸡爪草,他说:“这种草在花卉旁边最添秋日逸趣,草虽寥寥几笔,最不易画,若没功夫,很难生动。”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 玉簪花 七十岁作

最后添画蜻蜓。他说:“画花卉必须有虫鸟陪衬才更生动。”添画蜻蜓的时候,老人很费斟酌。本来要添在上部,他用手比了半天,觉着画幅上部添上蜻蜓就太实太挤,所以决定添在中部,而中部无相当的位置,所以又转向外侧,描绘蜻蜓要飞去的样子,画意才能十分完美。

欣赏老人的画,在这些小地方尤须注意,小的地方正是对微细末节琢磨透了。这些细节,老人费的苦心实在并不小。这幅画不画小草,不添蜻蜓,恐怕就没有什么趣味了。

草 虫

白石四十岁(1902年)以前的画以工笔花卉为主,尤其画草虫早就传神。他在家一直养着纺织娘、蜜蜂、蝴蝶等草虫,还有其他小动物,时常注意它们的特点,仔细观察,直接进行写生。

白石老人所画的草虫种类很多,常见到的有蝴蝶、蜜蜂、蜻蜓、蟋蟀、螳螂等,此外还有细腰峰、纺织娘、蚕、蝈蝈、飞蛾等。在画法上有粗笔,也有细笔。

细笔草虫一看就会了解的确是由仔细观察得来的,写意的粗笔草虫也是对描写对象周密观察的结果。当然,只从寥寥数笔的表面上看是很简单的。其实,如果作者没有经过周密仔细的观察,那么在寥寥几笔之中就不会感到有充沛的生命力。但是有些人不了解这一点,以为老人粗笔草虫太简单,不知道这两笔是他毕生所提炼出来的,所以比工笔还难得。

例如老人画的蝴蝶(图2),用焦墨随便两笔就能画出蝴蝶的翅膀来,再两笔又画出一只。两只蝴蝶在一起不但能画出翅膀正在飞舞的状态,并且能把蝴蝶翅膀的黑薄而有绒的质感表达出来。这是由多年对蝴蝶的观察体会,再经创造而成的。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2 蝴蝶兰双蝶(扇面局部) 八十岁作

我们再看这幅五十八岁画的细笔蝴蝶(图3)。在这幅小画里竟画了八只蝴蝶在空中飞舞,每只的姿势各有不同,都非常生动活泼,真怕它们会从纸上飞出来跑掉。再看每只蝴蝶的细部,如翅膀、身躯、六条腿、眼睛、触角以及采花蜜用的长嘴,都非常清晰,都有明确交代。再和真蝴蝶对比细看,发现和真蝴蝶又不十分一样,有的地方已经加以取舍,有的地方已经稍有夸张了。所以写生也是经过提炼加工,用传统笔法表现出来的,再画粗笔草虫才可能形神兼备。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3 群蝶 五十八岁作

白石老人画蟋蟀也很成功。这是老人八十岁时给我画的菊花蟋蟀(图4),上题“秋色秋声”四个篆字。秋色是菊花,秋声是指蟋蟀。菊花画得很幽美秀丽,能把秋意描绘尽致。再看蟋蟀,两只蟋蟀只简单几笔墨道钩出(图5),就很生动,尤其是大腿的肥健,触须的细长挺秀,不但逼真,而且更显出笔力来。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4 秋色秋声 八十岁作

老人说,这是画自己喂养蟋蟀的园中秋景。过去他在家乡和小儿女们饲养很多蟋蟀,每天仔细看它们的生活。他曾记道:

余尝看见儿辈养虫,小者为蟋蟀,各有赋性。有善斗者,而无人使,终不见其能;有未斗之先张牙鼓翅,交口不敢再来者;有一味只能鸣者;有缘其一雌,一怒而斗者;有斗后触雌须即舍命而跳逃者。大者乃蟋蟀之类,非蟋蟀种族,既不善斗,又不能鸣,眼大可憎。有一种生于庖厨之下者,终身饱食不出庖厨之门。此大略也,若整述,非丈二之纸不能毕。

可见老人对蟋蟀观察仔细,都了然在胸。我们再从老人五十八岁画的豆角蟋蟀写生(图6)来看,更可得到证明。在豆花架下有十八只蟋蟀,有的在寻找战斗的对象,有的交叉触须正做战斗的准备,有的正在激烈地相打着,有的战胜了就追,有的打败了就跑,有的躲在豆叶的下面,各种姿态,真是描绘尽致。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5 秋色秋声(局部)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6 豆角蟋蟀 五十八岁作

老人画草虫都从实际生活中来,笔笔都有道理,所以才能绘出声音来。老人在画草虫册上尝题“可惜无声”四字是毫不夸大的。

我们再看老人画蜜蜂就更巧妙了。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7 蜜蜂 九十二岁作

这是老人教我画蜂的示范(图7),小小蜜蜂飞来,能把蜜蜂飞动的状态、翅膀扇动的感觉和声音画出来。画的方法也很简单,用焦墨横二三笔画出蜂的上半身,前面两小点画出眼睛,用石黄一点画出蜂的肚子,在黄点未干时用较深淡墨横画三道,表现出肚子上的节纹。画完蜂的躯干,该画翅膀的扇动了。在上半身的两旁半寸地方,点上两滴净水,两滴水在宣纸上的扩散出现两个湿圆,在湿圆靠近胸部的两旁地方,再用淡墨一点,这样随着湿圆才能扩散成两个淡墨小半圆。湿圆干了以后,这样翅膀就扇动起来了。从翅膀的扇动中就可以反映出声音来。然后再用浓墨添上前腿和后腿,蜜蜂就画完了。老人能为蜜蜂传神,尤其在翅膀上的创造,是对蜂有深刻体会的说明。我们看这幅五十八岁的画蜂写生(图8),上角画着一串藤萝花和几片藤叶,二十只蜜蜂正在忙着采蜜,有的正采,有的刚飞来,有的要飞去,有的在地上的花瓣里寻找,有飞的,有落着的,有上、下、前、后、左、右各种姿态。画上题道:

借山馆后有此野藤,其花开时游蜂无数。移孙(白石长孙,长子良元之子)四岁时,为蜂所逐,今日移孙亦能画此藤虫。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从题款中可知这幅作品虽然不是直接写生,因老人写生功夫极深,所以真能为蜜蜂传神。这时虽然未能创出翅膀扇动的技法,但扇动的精神已经描绘出来了。我们也可看出,能简单几笔画出蜜蜂扇动的状态不是偶然成功的。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8 藤萝蜜蜂 五十八岁作

从我们看到的蝴蝶、蟋蟀和蜜蜂,可以了解老人创作的一笔一墨都体现着极深的写生功夫,所以白石老人画的草虫,没有一足一须不妥当、不合适。假若我们发现草虫有什么不确切的地方,一定不是出于老人的手笔。

禽 鸟

白石老人画鸟喜用八大山人的画法,老人画鸟种类很多,都从写生中提炼得来,所以传神。这里只以麻雀为例。

白石老人原来不喜欢画麻雀,1923年,画家金拱北、王梦白都画麻雀,可是金拱北画的麻雀太真实了,很像标本;王梦白画的麻雀用笔太破碎,好像落水的麻雀。两人所画都不成功,因此引起老人画麻雀的兴趣。从此,他每天在庭院观察麻雀的形态、动作,细心体会、写生,每天在作画空余的时间要练习画一两幅小幅麻雀,渐渐地把它的形态掌握住了。他说:“画麻雀头向左很易,头向右较难。”所以他写生时总画正面的和右面的麻雀。这样每天观察,几个月以后,他把麻雀的动作、精神全部都提炼好了,画出的麻雀就如同活麻雀一般,金拱北和王梦白都认为赶不上他。

此后,他还不断地对麻雀写生。这是他六十九岁第五次对麻雀的写生素材(图9),已经看出老人完全抓住了麻雀的精神。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9 麻雀写生 六十九岁作

再看十年后画的这幅册页(图10),小树枝上栖着一只麻雀,简单几笔,姿态如生,比起写生小稿更生动多了。这是经过十年加工提炼后的创作,已经充分吸收和运用了八大山人的简练夸张的手法。四笔焦墨就画出了干树枝,两笔淡墨画出了雀的体形,又一笔赭墨钩出了雀头,用重墨一横折和两个墨点就画出了硬壳嘴和眼睛,在胸部又一道重墨和两笔点,钩出雀胸的特征,再六笔短线画出雀爪。一幅作品完成了,总共不过十九笔。这是我让老人用最简练的笔法画麻雀。难在笔减而神足,尤其难在头颈相连地方空白着一笔不画,利用“意到笔不到”的道理,处理特别巧妙,使雀的头部非常活动,抓住了鸟类头部四顾不停的神态。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0 麻雀 七十八岁作

又如梅石麻雀远眺欲飞一幅(图11),要把麻雀正要展翅飞起的神态画出,除翅膀动作抓住外,精神全在尾巴的一笔,要恰到好处,高一点、低一点就不像要飞的样子了。又如落在兰花旁边寻食的三只麻雀(图12),各有各的姿态,趣味很是浓厚。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1 梅石麻雀 八十五岁作

我们仔细观察,即知写生与创造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写生与创造究竟不同,从写生到创造要经过画家辛苦加工的过程。一般学老人画动物的学生们都没有经过这样辛苦加工的过程,所以只学到了皮毛,大都不能形神兼备。老人曾记道:“余画动物稍有研究,偶看觉易,临摹颇难。余自信如此。如有能似余者,惟所画犹以为未足。”我们看麻雀写生稿是白石老人六十九岁画的,创作经过十年以后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2 兰花三雀 九十三岁作

白石老人是农民出身,讨厌麻雀糟毁粮食,常画麻雀寓意剥削,常题:“家雀家雀,东啄西剥,粮尽仓空,汝曹何著。”这是他看到旧社会有钱的官宦人家轻视劳动,过着寄生腐化的生活,非常痛恨,所以就画麻雀鄙视他们的剥削与寄生。

乙、山水——《借山图》

白石老人山水画能有杰出成就,最重要的是祖国伟大山川给他无限的滋养,拓展了艺术家的胸襟。

我常和白石老人探讨山水画的写生问题,老人特意写了一副篆字对联送我: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意思说,对山川写生愈多,在山水画创作上才愈能画出神妙的作品来。这是白石老人总结古人并经过实践的经验之谈。

清末交通非常不方便,一个生活困难的人,没有钱出外旅行。可是白石老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五出五归”,走遍了半个中国,这却给艺术家提供了对祖国山川写生的条件。

1897—1902年,他的友人夏午贻在西安做官,来信请他去教家属绘画,并寄来了旅费,从此,白石老人开始了他的旅行生活。

自从1902年白石开始旅行后,直到1909年,五出五归。一出一归是1902年自湖南到西安,1903年自西安到北京,由海道经过上海回湖南。二出二归是1904年到江西南昌与庐山,游后回湖南。三出三归是1905年到广西游桂林山水,1906年经广东回湖南。四出四归是1907年春天游广东,冬天回湖南。五出五归是1908年再到广东,从广东坐船到上海,1909年九月回湖南。八年间游览了陕西、河北、江西、广西、广东、江苏六省,跋涉过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华山、嵩山、庐山、阳朔、桂林等地(七十四岁又应聘讲画,从北京远游四川)。

白石老人四十岁(1902年)开始由湖南去西安,坐船出洞庭湖,画了《洞庭看日》等图。自陕西来北京时,在途中画了《华山图》、《嵩山图》。《华山图》上题有“余出西安,道过华阴县,登万岁楼看华山。至暮,点灯画图,图中桃花长约数十里”。又在《诗草》中,题他的学生《背临白石画嵩高本》有句:“二十年前游兴好,××涧外画嵩高。”自注道:“癸卯(1903年)春,余由西安转京华,道出××涧,携几于涧外画嵩山图。”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老人在旅行途中抓住所有的机会进行写生,不管是在船上,还是在陆上,甚至是在火车上,都留意收集素材。老人这种不倦的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白石一出一归后画了许多画稿,并且见识更广了,写生的技法也更精深了。回到家乡,曾画《华山图》送给胡沁园,上题道:

看山须上最高楼,胜地曾经且莫愁。

碑底大残存五岳,树名人识过青牛。

日晴合掌输山色,云近黄河学水流。

归卧南衡对图画,刊文还笑梦中游。

从诗中看出,这次出游,他在西安一带看到很多名胜古迹,登华山越黄河,可人的风景,开拓了白石老人的胸襟。

这幅石门风景写生——《老屋听鹂图》就是他四十多岁的作品(图13),用色鲜艳,构图层次繁密饱满,稻田茂盛,描绘农家风光非常真实,富有民间艺术健康朴实的格调。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3 石门风景 四十岁作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4 安南道上(《借山图》之一) 六十六岁作

白石四十岁以前在家乡一带进行风景写生,命名《借山图》(图14),也叫《借山吟馆图》。又把五出五归,游历各地“自画所游之境”的许多素材,回到家乡细心整理,也编入《借山图》,共五十二幅小画,总名《借山图卷》。

为什么命名《借山图》呢?白石老人自记道:

吾有《借山吟馆图》。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皆中国风景,为山水写照。

老人将《借山吟馆图》拿给我看过,都是从写生稿里,老人自认为风景最好的或是纪念意义较大的选出加工整理绘画而成,都是比较工细的山水。

当时陈师曾特别喜爱《借山图》,认为与众不同,画格很高,曾有诗题《借山图》道: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当时,陈师曾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白石老人的作品,他曾对我说:“齐白石的《借山图》,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可惜一般人不了解,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

《借山图》是老人一生最宝贵的作品,从不轻易给人看,总怕遗失损坏。可惜后来被陈师曾借去一部分欣赏,不幸师曾病故,《借山图》也遗失十幅,老人提起非常痛心。

从《借山图》里看出,白石的山水画已经自成一格。《借山图》中已经丝毫看不出临摹的痕迹,能把真山真水经营位置与剪裁,能用皴、擦、点、染的笔墨,把各地风光描绘出来。

《借山图》是写生,也是创作,是白石老人从很多写生素材中加工提炼画成的,是经长久时间从许多作品中选出的自认为十分完美的杰作,每一幅都蕴含着多少的辛苦和劳动,所以白石老人非常珍贵这些作品。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借山图》的原始材料——写生素材小稿。

白石老人在旅行中随时注意收集素材,作写生记录稿。在他的日记里、诗草里也常夹有写生的小画稿。老人大都直接对风景用墨笔写生,除非特别必要,当时都不着颜色,和我们现在写生收集素材是差不多的,不过稿子上面注记得非常仔细。例如在画广西山水小稿上记道:“两粤之间之舟无大桅,帆横五幅,上下两幅色赭黄,中两幅色白,亦有独桅者。”“海中山石,上半绿色,下半石色,点深绿色,即作墨点亦可。隐隐远山青色。”“将至平乐府,沙高处碧草一丛,堪入画。”从注记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风景观察详细。又例如在《小姑山》画稿上题有:“余癸卯(1903年)由京师还家,画小姑山侧面图。丁未(1907年)由东粤归,画前面图。今再游粤东,画此背面图。”到画入《借山图》时,选定正面图,上面题道:“前癸卯(1903年)画此侧面,乙巳(1905年)画正面图,因远观似钟形,尤古趣,已编入《借山图》矣。”(图15)可见为了画小姑山,竟花了几年时间记录小姑山的各面,观察了山的全貌,然后才能准确地掌握小姑山的特征,创作出一幅《借山图》来。这样的写生法是现实主义的,不是自然主义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5 小姑山(《借山图》之一) 四十三岁作

白石老人随时注意收集写生素材,从来也不间断。记得老人初居北京时,作画余暇还时常外出游览,仍然以写生画稿寄兴。

1917年(丁巳),他游城南游艺园,远观晚景,归来画了几幅记实。其中画一个门楼(图16),两道浓烟,并题说:“远观晚景,门楼黄瓦红壁乃前清故物也。二浓墨画之烟乃电灯厂炭烟,如浓云斜腾而出,烟外横染乃晚霞也。”这张小画稿的概括能力极强,寥寥几笔,专写突出的意境,并用注记说明画意,很是新颖。这是老人写生所用的画法,吸收了石涛的写生技法,更进一步地发挥。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6 北京城南远观写生小稿 五十五岁作

以上使我们了解到,老人创作山水画之所以能自成一家有杰出的成就,是和老人“胸中富丘壑”分不开的。

丙、人物—传真

白石老人幼年就喜欢绘画,八岁就从外祖父家借来小说,描绘上面的插图,此外也常常画乡里的渔翁农民等人物。

二十岁以后,他已成为雕花名手,并且兼做画工,也学会了画衣冠像。他所画的人像不仅传神,而且能够表现从纱衣透露出的袍褂上的花纹来。此时画一个衣冠像可得银子二两,找他画像的人较多,于是他的生活比较富裕起来,也有余钱购买画谱、纸、笔,学习的物质条件也好转了。

中国过去还没有照相或照相还不普遍时,有钱人家都有给祖先留影的风俗,叫“传真”;活着的人也要画像,叫“小照”或“行乐图”。

这种画像和现在的人像写生大大不同。老人谈到这个过程的细节时非常感慨,我这才知道做画工的难处。

原来画“小照”(图17)还比较容易,被画的人坐在对面,看着他(她)先钩草稿,钩完请主人提意见,一次不像再钩第二次,钩到主人满意为止。所谓“满意”并不一定完全像,而是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加以取舍,除外形大致不差外,要取相貌上的优点加以夸张,缺点加以去舍。优点是所谓“富贵”、“白胖”、“清秀”、“美须”等官宦人家的“福相”,缺点是指一般劳动人民的“贫苦相”。草稿经主人同意后,再正式画头像。头画完,再根据主人的要求画服饰。衣着画完再画背景,有时画室内摆设,有时画园林风景。画这些零碎景物,如果有真物参考还算幸运,有时单凭主人一说,无所依据非常困难,所以那时画像比现在单纯人像写生要困难多了。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7 黎夫人像 约四十岁作

老人说,更困难的是画“传真”。“传真”是对躺着的死人画像,要画出他活着时候的相貌,俗话说“追喜容”。死人和活人大不相同,死人干瘦,皮肤黄黑,尤其是眼睛紧闭。老人说:“我也没有见过他活着时候的样子,硬要看着死人画活人,真是岂有此理!”当时,白石老人只好钩草稿给主人看,一张不像再画,常常画五六张,主人还说不像。老人回忆当时为草稿面对死人着急,常常汗如雨下。

老人说,一张像常常要画五六天,有的要画七八天。画像还要摸透主人的心理,碰上吹毛求疵刁难的主人,让你三番五次修改,最为气人。一张像画完,给银子二两,有的吝啬主人还要额外再索四条花卉屏。老人说:“当时要不是生活所迫,真不想再干这一行!”

由于老人画人像的功夫很深,所以他后来创作的人物神情都特别动人。

丁、“万物富于胸中为画家殊不易也”——小结

画家要掌握笔墨功夫,更要对事物进行长期仔细的观察,不断观察,不断锻炼,才可能“腕底自有鬼神”地创作出美妙的作品来。白石老人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和长期写生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老人写生的对象很广,天地万物只要能见到的都仔细观察,生活体验非常丰富。我常常请他画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但从来也没有把艺术大师难为住。记得老人七十八岁那年,请他画一本册页,题目由我说出。一早上,一本已快画完。最后还有一开,画什么呢?我忽然说:“请画蚊子吧!”老人转一下眼珠,稍加思索说:“蚊是害虫,不能偷活在我的手中,让蛙把它吃掉吧!”说罢提笔一挥,画了一只蛙,蛙正准备跳起要吃蚊的样子,但没有点眼球。接着换了一支细笔,我还未看仔细时,很快就画出一只蚊子飞来(图18),“可惜无声”,非常生动。他说:“正看着东西的动物,眼睛最难画,一定要叫它真看到才行。”他拿起画来,挂在壁上,远看一会儿后,才拿起笔点上蛙的眼睛。的确是一只蛙正看着飞来的蚊子,并且静静地准备着,一跃便会吃掉蚊子。

齐白石纪念馆签约画家-汤发周揭秘:真实中的齐白石如何写生?


图18 蛙蚊 七十八岁作

当时画罢,我拍案叫绝,像老人这样熟悉生活竟能把蚊子都观察熟习的画家古来少有。老人也非常高兴,题道:

予第一次画蚊竟能稍似。冷庵、泊庐二弟称之曰:万物富于胸中为画家殊不易也!

白石老人在创作上所以能随手拈来,好像“腕底有鬼神”一样,是和“万物富于胸中”分不开的,所以写生是创作的基础。中国有成就的画家作画能随手拈来,好像不重视生活,“凭主观”乱抹,其实长期观察认识生活是极为重要的条件,而到创作时,观察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了。正是由于老人有这样惊人的深入生活和写生锻炼,才可能成为现实主义的大师。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戊戌年 【猪年】记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



上一篇:小写意蜜蜂画法步骤,超简单哦!
下一篇:齐白石的国画真迹为什么竖幅多,···

齐白石书画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3020229号
齐白石书画院主要经营齐白石书画、齐白石传人书画、齐白石后人书画、刀画教材、家居风水画,专注于研究齐白石文化及传播书画艺术32年
网站制作:和美科技